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织补·增效:城市更新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淄博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7200071
  • 作      者:
    冯姗姗,李玲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2-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关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韧性实现空间及路径,为城市更新中的绿地规划实践提供可行的路径。
展开
作者简介
冯姗姗: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0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市政工程博士学位,其间赴柏林工业大学环境规划系交流访学一年,2022―2023年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迹地生态重建及再利用、城市棕地更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城市双修”视角下棕地的绿地转型潜力、机制及规划响应研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德合作项目,在Land、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生态学报》、《中国园林》等SSCI、CSCD期刊上发文3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四),徐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
李玲:硕士,高级城乡规划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现任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校外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生态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工作以来获各级各类优秀规划设计奖近百项,获2010江苏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奖一等奖,获德国国际合作组织奖学金并由徐州市人民政府公派至德国学习工作一年,在徐州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工作中因成绩显著而获得嘉奖,获第九届淮海科技奖一等奖,被评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
展开
精彩书摘
1绪论
1.1 背景与形势
1.1.1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城市发展目标的韧性转向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紧迫挑战之一,其中城市成为气候变化问题*为突出的敏感区域。早在2011年就已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作为人口高度集聚及高密度经济活动长期存在的空间,其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s,SES)通常极其脆弱和不稳定。当前,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如城市内涝、高温)频发,对人类健康、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比如,由于气候变暖,1901―201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0.19 m,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预测在21世纪末海平面将上升0.52~0.98 m(陈崇贤 等,2020),众多沿海城市或地区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威胁;2021年,郑州市遭遇“7·20”特大暴雨灾害,短短3天的降雨量就超过之前一年的年平均降雨量,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失效,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城市作为复杂系统,其可持续发展依赖自身的韧性。韧性作为城市在长期抵御外来因素干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及改变能力,为缓解以上矛盾和风险提供了新思路和创新途径(邵亦文 等,2015)。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提升韧性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如何应对并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全球城市面临的共同议题(王忙忙 等,2020)。
1.1.2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成为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载体
城市韧性指城市系统面临不确定性扰动的冲击时,通过适当的准备和缓冲来应对,从而保障公共安全、有效维持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城市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能力(邵亦文 等,2015)。联合国减灾署在“让城市更具韧性十大指标体系”中,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和自然屏障”作为十大指标之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作为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城市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借助自身多尺度、多功能的特性,表现出了能够协同减缓冲击和适应各方共同利益的能力(石渠 等,2022),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维持韧性的重要载体(栾博 等,2020)。绿色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作用主要可通过提升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韧性”和抵御自然灾害与极端事件的“灾害韧性”两方面体现。绿色基础设施可通过生态技术减轻灰色基础设施的不利影响,作为城市刚性物理空间中的柔性缓冲器,充分发挥固碳减排、缓解热岛效应、优化微气候环境等作用,为城市提供生态系统服务(Demuzere et al.,2014)。同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韧性系统在紧急状态及系统恢复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如可以提供灾后避难场所及重建空间等。
展开
目录
1 绪论 001
1.1 背景与形势 002
1.2 问题与困境 003
1.3 城市更新背景下绿地建设的思维转变 005

2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内涵及逻辑 009
2.1 GI韧性的内涵 010
2.2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逻辑框架 015
2.3 城市更新背景下GI韧性提升的技术路线 026

3 存量空间:城市GI韧性提升的载体和契机 031
3.1 存量空间的内涵 032
3.2 存量空间提升GI韧性的潜力 034
3.3 相关研究及实践 039

4 城市尺度:城市功能需求导向下的GI韧性提升 049
4.1 城市功能需求的内涵 050
4.2 城市需求下GI韧性提升实践案例及经验 052
4.3 实证研究:整合城市需求与场地属性的徐州市GI增绿选址 060

5 社区尺度:融合居民需求的GI韧性提升 107
5.1 社区尺度GI 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诉求 108
5.2 融合居民需求的GI韧性提升实践案例 111
5.3 实证研究:社区尺度基于城市绿地公平性提升的非正式绿地的GI转化路径 123

6 建筑尺度:建筑与绿化复合的GI韧性提升 163
6.1 建筑与绿化复合的需求及发展 164
6.2 建筑与绿化复合的潜在存量空间类型 173
6.3 建筑与绿化复合提升GI韧性的表现 184
6.4 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与绿化复合的实践案例 191
6.5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建筑与绿化复合技术及规划策略 204

参考文献 214
后记 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