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西方美术史话:40周纪念版
0.00     定价 ¥ 88.00
淄博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370866
  • 作      者:
    迟轲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迟轲(1925-2012),原名迟雁鸣,祖籍山东宁津,出生于天津。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美术史论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撰写、主编、翻译著作数十部,代表性著作有《西方美术史话》《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画廊漫步》《罗丹笔记》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美术史话》是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迟轲的代表作,1983年一经出版,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入浅出的论述,迅速在全国青年读者中传播,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部比较全面系统将西方美术史介绍给中国人的优秀作品。当年,“每个大学的学生宿舍中,都可以见到这本史话”。
  为了掌握一手资料,迟轲在艰苦条件下,自学英语,读原文著作,这使他不必套用公式写作,而是按自己的研究对美术发展进行归类分章。他说:“从美术史中如果能够多得到一些关于审美特征的理解,提高对于各类艺术的鉴赏力,比多记住一堆人名或作品题目更有用一些。”
展开
精彩书摘
  《西方美术史话:40周纪念版》:
  另一次是在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部蒙蒂尼亚附近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他们心爱的一只陷进洞中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白色的鹿、牛和奔跑着的野马。——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就这样和现代人重逢了。
  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于自己的过去就认识得越深远,越清楚。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使许多朦胧混沌的远古历史逐渐得到明确的辨识和判断。人为什么要从事艺术活动?是天意?是神授?是精力过剩的发泄,还是无目的的游戏?两千多年来史学家和美学家们争论不休。但许多原始人的遗物,尤其是这些大型洞窟壁画的发现,却逐步比较正确地解答了这些争论不清的难题。
  阿尔太米拉和拉斯科洞窟中的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作品,万年以后首先被几个儿童发现。这种偶然的巧合,可以说也有其并非完全偶然的原因。这些洞窟深入山岩,都很黑暗(后来人们发现,洞中还遗有当年作画用的以苔藓植物做灯芯的油脂灯盏),如果不是孩子们敏锐的眼睛,上了年纪的人也许是难以看到的。而像拉斯科洞窟的人口十分狭小,隧道极为曲折,假若不是好耍的孩子,成人们是不愿意从那里钻进钻出的。那么,古代的画家们何以不找一些宽敞、易于“展览”的场所表现他们的“天才”呢?
  学者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画不仅仅出于无目的的“游戏”,或是仅供“娱乐”的一种发泄,而同时还具有更为严肃的目的:它们是一种“魔法”,一种祈求狩猎丰收的“仪式”。拉斯科洞中没有生活上或生产用的遗物,说明这里只是举行仪式的“殿堂”。也许,古代的画手们,是特意寻找像腹腔一样曲折深藏的拉斯科一类的洞窟来作画;他们相信画在洞中的野牛,将如经过胎育的动物一样,有一天会变为活的猎获品。他们也相信,画一只身上被插中六七条标枪的野兽,或画一只被射倒的野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就会取得成功。
  这些洞窟中的形象,有许多是重叠着的,就是说,在一年一度(也许是几度)举行的仪式中,他们在原来画过的地方又画上若干新的动物。看来,这些美丽的图画,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作为祈求丰收的对象,比起作为纯粹欣赏的对象来,更加重要。
  艺术,从它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和人的社会生活、人的幸福和利益联系着。原始人最感兴趣的形象,常是和他们的生存关系最密切的那些形象。在法国的一个石洞里发现的一块鹿骨头上,画着几只鹿在渡河,游鱼在鹿腹下游动。为什么要画渡河的鹿呢?显然,在陆地上奔跑如飞的鹿群难以追猎,而过河的时候却是捕获它们最好的机会。那时,欧洲不少地方仍处于冰河时代末期,在严寒的冬日里,没有足够的肉食,人们是难于过活的。而守在河边猎鹿,则是丰收的好办法,所以很值得“入画”。
  绘画与祈求丰收的“魔法”有关,与生产有关;但毕竟绘画不是实际的生产,和真正的打猎活动比起来,它不过是一种对于狩猎生活的想象,一种对生活印象的愉快的表现,一种美感的抒发。因此,不管当时的人们多么重视这些图画的“魔法作用”,但在许多精彩的作品上,却显示出画手们绝不是只把他的“创作”局限在一种魔法的“符号”中,从他们投掷过标枪的粗壮的手底下,产生出来的是洋溢着生命力的美的艺术形象。
  阿尔太米拉洞里画着的一只受伤的野牛,由于伤势沉重,四足卧地,无法再站起来。可是,它在挣扎中显出的力量仍然布满全身。它低下头,怒视前方,似乎用双角抵御着继续刺来的标枪。即使现代的文明人,若不经一定的绘画训练,恐怕也难以画得那么准确生动。至于牛所特有的野性和威力,一般的现代人就更难于体会得那么深刻和敏锐了。拉斯科洞中的动物画得虽然没有这么细致,但尺幅巨大,线条粗健,轮廓准确,飞动奔走的神态尤为鲜明有力。对原始人来说,野牛、野猪、野鹿等,既是他们狩猎中战斗的敌手,又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他们经常要全神贯注地去警戒它或是赞赏它,既想征服它又希望自己和它一样地勇猛有力。他们甚至把牛(或其他动物)的角和皮装饰在自己身上,用舞蹈模仿它们的动作,以表现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萌发出来的希望和欢乐。
  “魔法仪式”固然是一种迷信的幻想(后来发展成为宗教),可是在原始人的幼稚的幻想里包含有这样一种意思,即:“模仿自然可能使人类有力量控制它。”于是这种想法中就有了几分积极因素:一方面,促使人类日后去寻求正确的科学途径,以征服自然;另一方面,则推动了艺术的活动,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自然。
  热爱生活,敏锐地观察生活(首先是和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那些对象),然后用高度的兴趣和热情去反映和表现它,从而获得一种创造的愉快,于是产生了人类最早时期的这些动人的艺术品。像阿尔太米拉或拉斯科洞窟中的壁画,尤能表现出一种真实地描绘对象的现实主义精神。
  从这些壁画制作的技巧上也可以看出,画手们对于工具材料的运用和审美的感觉,同样都有了高度的发展。有些画是用木炭、红土画上去的,有的则是在脂肪里混合了有颜色的泥土或石粉,用空心的兽骨吹喷到墙上去的——就好像现代壁画家用“喷枪”喷洒“丙烯”颜料一样。
  人类识别材料的能力和审美的意识,都是从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当他们为了敲开核桃或兽类的头骨而寻找适用的石块时,当他们为了剥下兽皮或挖掘根茎而选择适用的石片时,对于物体造型的认识就逐步丰富起来,一块端正的石头,两边“对称”,重心集中,敲打则有力。一块楔形的石片,从薄到厚,那么劈割物体就易于推进而省力。再进一步,把巨石垒成建筑物,把石块加工为斧头,或是把兽骨加工为短刀、箭头的时候,人们不仅更为广泛地体会到垂直、水平、弧形、三角以及均衡、比例等种种形式的特性,而且在雕凿石头时掌握了体积的各种样式,在磨擦刮削时熟练了画线的技能。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劳动中体会到节奏、韵律的重要性,这种感受,在长远的历史过程中深深印在人类的审美意识里,成为产生艺术和谐感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产的变化,新石器时期到来了。人们从狩猎捕鱼转向畜牧和农耕。陶器是完全由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体。它们的造型采自自然界的果类和人的身体的变形。在没有发明轮盘旋转之前,手捏的陶器已经异常端正优美。有的趁着泥湿之时,用手画上涡旋形或曲折形的花纹;有的是绳纹,大概是在焙烧之前绑上绳子,以防破裂,而留下了花纹。彩画陶器在欧洲中部很少,只在东南欧-一罗马尼亚、匈牙利一带发现过。西亚地区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画有羊、狗和禽鸟的图案,可见家畜当时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事物。有的彩陶上的花纹,是把云彩、流水、草蔓加以变形,或纯用几何花纹的图案。这都说明,人们对于形式的认识更丰富,美的领域更扩大了。而在器皿、工具、武器上的精心装饰,也表明了人类对于美在生活中的作用,有了更广阔的需求。和中国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相比,中国的造型似乎变化更丰富,线条更为潇洒,但两者的相似之处还是不少。
  ……
展开
目录
40周年纪念版说明
新版序
序言

第一章 孩子们的偶然发现——原始时代的艺术

第二章 为了“来世”的艺术——古代的埃及和西亚

第三章 永久的魅力——爱琴文化和希腊古典文化
一、“迷宫”的传说
二、“我们是爱美的人”
三、“罗马夕照”

第四章 中世纪一瞥——基督教艺术在东方和西方

第五章 人的觉醒——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一、把美带给人间
二、“神秘”的微笑
三、“神圣而痛苦的生涯”
四、威尼斯之光

第六章 文艺复兴在北方——16世纪的德国和尼德兰

第七章 “巴罗克”
一、“风格主义”和“巴罗克”
二、“多面手”贝尼尼
三、“业余的大使”
四、现实主义的生命长存
……

第八章 艺术的新土壤——17世纪荷兰画派
第九章 “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变化
第十章 革命风云与艺术思潮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与民族生活
第十二章 自然美的再发现
第十三章 “东方”“原始”与表现“自我”
第十四章 “象征”“梦幻”和“潜意识”
第十五章 为工农大众而创作
第十六章 缤纷缭乱的现代流派

图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