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青年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验性方法
0.00     定价 ¥ 56.00
淄博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339483
  • 作      者:
    高惠芳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的学说是哲学还是实证科学,是国外学者非难马克思主义并造成较大影响的论题之一。
  本课题试图通过青年马克思经验性方法的研究,尝试为马克思主义正本清源提供一个可能的视角。
  初步探索马克思对经验性方法从萌芽到发展,再至成熟的历史过程,力求客观地认知马克思思想革命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开创的经验性方法,是在历史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的。
展开
精彩书摘
  《青年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经验性方法》:
  需要说明,前面提到的三组概念中,对象与自我(或作自我意识)是被直接描述的,那么,有关直接性与间接性、“这一个”与意谓此两组概念则是内在糅杂的,无论如何我们的思维也不能将其彻底、明晰地分离,所能做的只是将其一作为主体概念绎述出来,且不得不借助于另一组概念,而这几乎是与实际的思维逻辑没有直接关联。这里,我们试图论述“直接性与间接性”,因为在《精神现象学》中它是紧接着对象与自我出场的。
  在经验主义的经验世界里,对象与自我具有明显的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区分。之于认识主体的自我意识,丰富杂多的感性材料能够全盘托出自己的内容, “我们对待它也同样必须采取直接的或接纳的态度”,从而形成我们“对于直接或现存的东西的知识”,即“那最初或直接是我们对象的知识”。①这是对象固有的直接性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对象自身的内容上,它无增无减,具有最大的有限性,其次表现在客体内容作用于主体的表象方式上,它直接规定了主体认知客体的形式,并使之与自身的存在方式完全一致。而在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或自我意识,却表现出完全的间接性,原因在于感性直观的经验内容让渡到自我意识的过程中,经验世界一定是被中介过了的,除非像康德所认为它们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生成并表象感性直观的知性范畴部分地是先天的,否则,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种让渡是如何完成的。正是这一中介性,赋予了自我或自我意识较之于经验客体的完全的间接性。也正是在经验主义的经验世界里,自我意识被赋予了完全的间接性,黑格尔并不是一般地反对间接性,而是反对彻头彻尾的间接性——它是无法完成理性的思维自我辩证的演绎过程的。
  在黑格尔看来,想要实现经验世界的自我救赎,就必须打破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绝对边界,让对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间接性,并让自我意识内含一定程度的直接性,简言之,在作为总体的“这一个”中的直接性、间接性的让渡与迁延,使得自我与对象均逃离了经验主义的羁箔,它们也就同时具有了某种能动性,二者不再是认识论意义上绝对的对立,而是本体论生成论意义上的共生与同质的关系。对于这种让渡和迁延,黑格尔作了详细的叙述,当自我意识想要准确地表达出对象的本质时,要想证明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时,即是说,“究竟事实上,对象,在感性确定性本身中,是否真像感性确定性所表明的那样的本质;究竟对象是本质这一概念是否和它在感性确定性中的地位相符合。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反复思考对象真正地是怎样,而只是要考察感性确定性所包含的对象是怎样”①。如此,黑格尔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自我意识上来,围绕着自我意识进行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研究。进一步,由于“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过多地关注经验世界自身的对象性,而只需要将感性确定性既视作对象又视为自我意识,因此只要证明感性确定性中的对象与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即可。“如果我们把知识称为概念,而把本质或真理称为存在物或对象,那么所谓审查考核就是去看看概念是否符合于对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把对象的本质或自在称为概念而另一方面把作为对象的概念理解为对象,即是说,把概念理解为为他的,那么审查考核就是去看看对象是否符合于它自己的概念。”②
  可以看出,从探求对象的本质,转换到对感性确定性的对象的研究,这样一个转换被黑格尔巧妙地完成了。毫无疑问,感性确定性首先是发生在自我意识中的,是自我意识对对象的反映过程,而对这一个过程的讨论,不得不借助于“这一个”和意谓的概念。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黑格尔的经验世界
——对《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
这一个和意谓”的新解读
一 对象与自我
二 直接性与间接性
三 “这一个”和意谓
四 第三条道路:批判哲学与经验主义的自我批判
五 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世界的批判
六 确立历史的科学的经验世界的哲学地位

第二章 黑格尔论经验哲学
——对《逻辑学》“经验主义”一节的解读
一 经验主义与旧形而上学概要
二 经验的分析方法
三 从经验主义到批判哲学
四 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观的批判

第三章 马克思对“实定法”与理念的经验性批判
——兼论《法哲学原理》的概念逻辑
一 法的实定——对第3节 、第211-214节“法的实定”的讨论
二 概念与具体经验相适应: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过程吗?
三 形而上学的体系与幻象

第四章 哲学的逻辑学的思辨与经验
——马克思对《法哲学原理》的经验性批判
一 王权
二 行政权和立法权
三 经验的单一性和普遍性的对立与超验性的二元论

第五章 《论犹太人问题》中经验性批判的限度与考量
一 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逻辑关系
二 政治解放是一个有限的范畴
三 对犹太人实现政治解放的经验性批判
四 未完成的对“自我意识”的批判的批判

第六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三种经验性批判
——兼谈马克思的经验的逻辑
一 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
二 对理论政治派的批判
三 对实践政治派的批判
四 经验的逻辑: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问题》到《导言》
结语
……
第七章 市民社会中“经济事实”的还原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以费尔巴哈的作用为切入点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验性考察
第八章 马克思:经验经济学的逻辑范式批判
第九章 经济生活的哲学批判史
——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象学问题
第十章 《神圣家族》
第十一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经验的历史的逻辑学
第十二章 《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批判
第十三章 青年马克思:经验的方法在思辨阵地上的革命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