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乌蒙战歌
0.00     定价 ¥ 60.00
淄博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9434838
  • 作      者:
    樊希安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 出版日期:
    2019-04-01
收藏
作者简介

樊希安,出版家、诗人、作家,1955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编审。现任国务院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先后获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奖励。1973年6月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有《信仰的力量——双枪老太婆传奇》、《公木评传》、《社会与人生》、《笔端流痕》、《愧对芦荟》、《五松居新咏》、《五松居杂笔 》、《五松居论稿》、《总编辑手记》、《灯下虫草鸣》、《樊希安新古体诗》、《美丽三沙行组诗百首》、《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的诞生》、《美术馆东街22号——三联书店改革发展亲历记》、《激情与梦想》、《樊希安散文集》等多部专著和作品集。

 


展开
内容介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为了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盆县地区担负大型煤矿建设任务,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让盆县的煤炭保证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的需求。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战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在完成战备施工任务的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型人民军队。本部长篇小说(共计十三章,30余万字)描绘了这支部队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发展经历,歌颂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无畏牺牲精神,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物形象鲜活,故事生动感人,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记录了胸怀强国梦的一代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报国情怀,读之让人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1983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的撤销,这支部队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部队转战南北,在全国各地建成20座大型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接近我国1949年煤炭生产总量,为国家三线建设和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虽然这支部队不存在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展开
精彩书摘

引  子

 

本书叙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支特殊部队在特殊年代执行特殊任务的故事,故事的情节和人物与已经成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忆的“大三线”建设密切相关。

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风云变幻,我国周边环境急剧变化,毛泽东主席出于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准备打仗的考虑,提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他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进行一、二、三线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毛泽东讲的一、二、三线,是根据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一线指沿海和北部西部边境地区;三线指云、贵、川、湘、鄂、陕、甘、宁、青、豫、晋的全部和大部;介于一线和三线中间的地区,属于二线。上述地区是指全国的“大三线”,沿海和中间地区的省区也各自划分了“三线”,称为“小三线”。在加强战备、准备打仗的思想指导下,在党和国家强力推动下,大规模三线建设这一“国家行动”迅即在重点地区展开。一时间,围绕加快基础工业、加强农业,重点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加速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批工程陆续上马。加强国防建设,建设“三线”后方工业基地,加强战略交通、铁路、机场建设,增强大规模反侵略战争潜力的基本建设工程也纷纷启动。300多个项目在西北、西南全面展开,数百万建设大军投入“三线建设”洪流。“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响亮的时代口号。

就是在这种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新的兵种——基本建设工程兵诞生了。1966年2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在会上提出把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实行义务兵役制。毛泽东听了汇报后说:“这个办法我赞成。”2月28日,中央书记处研究了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的问题。3月11日,国家建委党组向中央写了《关于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意见的报告》。3月3日,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中央批示指出:“把施工队伍逐步整编为劳武结合、能工能战的基本建设工程兵,是实现队伍革命化,保证队伍不断更新,提高战斗力的根本措施,最能适应边备战、边建设的需要。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现。”很快,中央军委同意并转发了《国家建委党组关于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试点中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就部队的编制序列和番号、征兵退伍、武器装备、军需用品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中共中央军委确定,基本建设队伍整编后,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基建工程兵按照解放军工程部队的编组原则,结合基本建设施工队伍的特点,按纵队(相当于军)——支队(师)——大队(团)——区队(营)——中队(连)——排——班的序列进行编制。支队和大队机关参照解放军工程部队的体制建立,所属部队的番号,按顺序统一编制。按要求设立了领导机关和指挥机构。

基建工程兵从1966年8月1日正式成立至1984年年底完成撤销改编,经历了18年艰苦奋斗、建树辉煌的岁月。18年中,49万指战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将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镌刻在祖国的山水之间,把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他们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担负着冶金、煤炭、石化、水电、交通、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系统重大基建工程建设,以及北京地铁、城市建设,水文地质勘查,铀矿、黄金勘探生产等任务,在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施工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做出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是基建工程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中外建军史上极为特殊的煤炭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在全国各地建成20座大中型煤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吨,接近我国1949年煤炭生产总量,为国家三线建设和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了卓著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一曲地心深处的不朽战歌。

我曾经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一员。我服役的基建工程兵第41支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煤炭部队。它承担的使命是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建设煤炭工业基地,与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龙配套,为其提供足够的黑色能源,实现“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的战略布局。1966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批示和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整编座谈会精神,煤炭部党组做出了在盆县矿区进行整编试点工作的决定。中央军委从铁道兵部队抽调471名干部作为整编建队的骨干。经过三个月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部队全部组建编成。1966年8月1日在盆县瓦厂隆重举行的授旗仪式,标志着这支队伍的正式诞生。

41支队下辖七个大队(401至407)和十个直属区队。支队为师级,大队为团级,区队为营级。这支特殊的部队是由“工改兵”整编而来的。原盆县矿区指挥部机关、直属队整编为支队机关、直属队;77工程处整编为401大队;第14、第44工程处整编为402大队;第78工程处整编为403大队;第76工程处整编为404大队;第19工程处整编为405大队;第74工程处整编为406大队;第75工程处整编为407大队。通过整编列入部队系列的1万余人,当年招收新兵8千余人,指战员总数一直保持在2万人左右。

从1966年8月1日成立,到1975年底撤离,这支部队在乌蒙山区奋战十个年头,建成了老屋基、火烧铺、月亮田、土城、大田坝五对大型矿井。我1972年年底入伍时,矿井建设正处在鏖战阶段,地心深处的战歌仍在谱写中……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新兵连惊现“逃兵事件”

第二章 初入熔炉的磨砺

第三章 支队文艺宣传队的俊男靓女

第四章 “小钢炮”成了“倒霉蛋”

第五章 棋盘坪上的祭奠

第六章 天上掉下个“老谷头”

第七章 难以愈合的伤口

第八章 孪生兄弟和一个女人的纠葛

第九章 “雷黑子”终于亮剑

第十章 一中队发生的离奇事件

第十一章  “丁不住”的伤心事

第十二章  挂在天空的“蓝月亮”

第十三章  最后两座坟茔

尾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