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社会,古老而富有营养的历史文化往往需要择精与浓缩,好读易懂、简明扼要是浓缩的要旨,中国书籍史传馆·中国史略丛刊系列即为此而生。简言之,该系列是当代读者和传统文化之间一座安静而宽阔的沟通之桥。
《中国散文史》一书从散文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时间为经,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散文之演化历史。全书共分五编,内容包括: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和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完整勾勒出了中国散文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 总 论
骈文散文两名,至清而始盛,近年尤甚。求之于古,则唯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之言。自此以前则未之见也。夏敬观云:“骈
文义本柳宗元骈四俪六一语,顾未以名文也。《说文》驾二马为骈,《庄子》骈拇与枝指对举,于义皆未美。大抵唐以后,韩柳之学大倡,承其流者各囿门户之私,务标异以示轩轾,治偶文辈
又苟习庸滥,取便笺奏,不能求端往古,以尊其体,而骈义之非,遂无辩之者。李商隐且以四六诬其集,其颠尤甚。清李兆洛昌言复古,汇选汉六朝文树之圭臬而不悟立名之误。”(《訇厂文稿序》)夏氏以骈文一名于义无当,是也。吾谓散文一名,尤为不通。《庄子·人间世》有散木一名,与文本相对。郭象曰:“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可用之木为文木。”《荀子·劝学篇》有散儒一名,与法士相对。杨倞注“散谓不自检束,庄子以不材木为散木也。”夫无用之木为散木,无用之儒为散儒,则散文云者岂非无用之文邪?《说文》肉部“ ,杂肉也。”《说文》肉部“?,分离也。”散文与骈文相对,其本字当为?,盖取离散之义,与骈合相反也。然文体而取义于离散何邪?故有正名者出,骈文散文二名,必在所当去矣。原散文一名,清之骈文家最喜用之,孔广森答朱沧湄书云:“六朝文无非骈体,但纵横开阖,一与散文同。”袁枚胡稚威骈体文序云:“散文可踏空,骈文必征实。”至清末罗惇曧文学源流云:“文之既立,何殊骈散?西汉以前浑朴敦雅,骈不虑杂,散不病野。”又云:“西京钜子溯两司马,子长源出《左国》,俊宕其神;长卿系出《诗骚》,丽蜜其体。别其外貌,未能强同,要以材力冠绝,通宏相征,一为散体之家,一为骈文之祖。”又云:“周秦逮于汉初,骈散不分之代也。西汉衍乎东汉,骈散角出之代也。魏晋历六朝至唐,骈文极盛之代也。古文挺起于中唐,策论靡然于赵宋,散文兴而骈文蹶之代也。宋四六,骈文之余波也。元明二代,骈散并衰,而散力终胜于骈。明末迄乎国朝(指清)。骈散并兴,而骈势差强于散。”罗氏之言,皆以骈散对举。详其意谊,盖散文亦不过古文之别名耳。而现代所用散文之名,则大抵与韵文对立,其领域则凡有韵之诗赋词曲,与有声律之骈文,皆不得入内;与昔之谊同古文,得包辞赋颂赞之类,其广狭不侔矣。
吾以谓骈散二名实不能成立,不如以尚丽藻者名为文家言,重质朴者名为质家言,或省之曰文言,曰质言。而文质二体之中,又各分有韵文与无韵文二种。如此则比之六代文笔之分,与近代
骈散之别,尤为辨章矣。吾今于本书所论之领域,则仍沿用近日散文之谊,而论文笔之骈散,则多用奇偶之谊,读者随文观之可也。
天地生物不能有奇而无偶,亦不能有偶而无奇。人之一身奇也,而二手二足则偶矣。手足之指各五,奇也,而二手二足合合而为十,则偶矣。首奇也,而两耳两目,则偶矣;一鼻一口又奇矣。且鼻有二孔,则偶矣。且一奇与一偶相对,则有为偶矣。推之植物之花叶,最为吾人之美观者,何莫非奇偶之相杂。易曰:“地之可观者莫如木”。以其花叶之奇偶相杂最显著也。李兆洛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孔子曰:‘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杂故曰文。’又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相杂而迭用。文章之用,其尽于此乎?六经之文,班班具存。”(《骈体文钞序》)斯可见古人之文,原不能有奇而无偶,亦不能有偶而无奇;不能分其何篇为骈文,何篇为散文也。梁昭明太子《文选》序曰:“若夫姬公之籍,孔氏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此虽区周孔与诸子为二,实则夏商之文,与周孔之作,皆为治化而作,诸子之作皆为学术而作,皆非为文而作文也。惟其不为文而作文,故其书不以能文为宗,而以布治化鸣学术为主。夫然,故其文辞一任治化与学术之驱遣,而或奇或偶,均发乎天籁之自然,故论文学史者,应以夏商至周秦为骈散文体未分之时代;而自夏商至春秋,则为治化而文学时代;自春秋以至周秦诸子,则为学术而文学时代,而孔子则承上启下之大师也。
……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