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构建城乡间、区域间和谐关系的关键
城乡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而且受前改革时代政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城乡分离,扩大了城乡差距,使得农村被边缘化,“三农”问题更加严重。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通过建立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等在内的社会制度体系,铸成了一个城乡长期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格局,严格地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使城乡关系逐渐偏离利益统一和协调发展的轨道。并且,在这种格局下,城乡间工农阶级利益矛盾逐渐演化,对新中国的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了结构性制约。
改革开放后,城乡关系虽曾一度有所缓和,但随后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新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如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的人均负担加重、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严重等,集中体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城乡关系不和谐严重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关系的协调以及社会的稳定,已经成为目前我国社会不和谐因素中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统筹城乡发展已到了非实行不可的地步。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是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人群反哺农村人群,保证城乡生产和生活条件平等,实现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关键所在,最终通过工农互促、城乡互促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在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由于区域间政策、地理位置等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距不断扩大。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同层面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而城乡收入差距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根源。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如果把城镇居民的医疗补贴、教育补贴、失业保险等因素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而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将会显著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而且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前改革时代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实际增速明显慢于GDP和人均GDP的实际增速,并且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也有所差异,城市整体上快于农村。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
1.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县域是城乡的接合部,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城镇的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农民职业分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所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能有效地利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促进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2.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
农村分散的经营方式已经无法与当前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能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通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业的科学经营管理为理念、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的原则,形成农业的主导产业,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最终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效提高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
3.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进一步深化改革将完善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得农民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处置自己的土地,既有利于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又从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