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中国人/近代世界对华印象》:
01
假如孔子重返人间
如果中国伟大的圣人孔夫子重返人间,并对各种地图所反映出的世界进步进行研究的话,他会发现许许多多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毫无疑问,他会高兴地发现构成本土民族的那些浅棕色眼睛、黑色头发的人们占据了整个地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比其他任何民族的人口都要多出两倍以上;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生理上,他们与别的民族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比大多数民族都要优越。在他生活的年代存在过的许多族群,大部分已经完全灭亡了;而当他于公元前五世纪逝世之后,那些幸存下来的族群,几乎没有一个像近邻友邦(曾经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后裔一样繁荣。
当看到许多国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技能,通过医院、医生和各种旨在维护人民健康的措施来维持和延长人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能像黄河流域人民的后裔那样表现出如此令人满意的生存状况时,他会感到由衷的宽慰和高兴。他的族人在没有任何健康与长寿人工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做到了其他非常重视这些问题的民族才能做到的事情。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医生很少,而且也不是医术高明到药到病除,他们也几乎没有受过足够良好的训练。在孔子大量的论述当中没有公共卫生这个词,甚至直到近代它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词汇,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并了解这个词的意义。事实上,从圣人生活的年代到现在,作为人口增长的自然结果,城市和乡村变得更加拥挤,有害于人们健康的生活条件可能正变得越来越差。如果这些情况使他困惑不解,这位古代的哲人可以向一位现代哲学家寻求解释。
亚历克西斯·卡雷尔博士在对导致人类最高级的生理和精神发展环境的描述中,他下意识地描绘了一幅自孔子生活的时代直到最近才被稍加修改的中国各方面情况的图景。中国人从来没有利用过蒸汽热能来抵御严寒,事实上,除了太阳和各自的身体之外,他们几乎没有利用过其他的取暖方式。他们也几乎没有任何比在树荫下乘凉更有效的遮挡太阳酷热的手段。他们的肌肤被雨水抽打、被太阳炙烤、被霜雪冰冻。他们在没有卫生医学,没有医院、医生或护士的帮助下与各种疾病进行着斗争。一般来说,他们的饮食只有在节日期间和一些特殊场合才可能是丰盛的,而在其他时候则十分匮乏。因为食物从来都没有充足过,所以他们只能吃个半饥半饱,更不会因为吃得过多而发胖,忍饥挨饿的日子总比能享受美食的时候多得多。他们已经使自己适应了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充分的睡眠或者进行无休无止的劳作,并且还不受疾病的困扰。
无论生活的条件舒适与否,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存了五千多年,并且还将在与美国的拓荒者家庭非常相似的条件下继续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遮风挡雨、防寒避暑的庇护之所,还得经常忍受着饥肠辘辘、长时间的艰辛劳作。像拓荒者一样,他们强壮而健康,并且大量地生儿育女。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将中国极高的人口生育率以及由此导致的整个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归因于传统的“孝道”,但综观世界各国历史,其实大型家庭都是在农业社会形态下产生的。为了提供更多有说服力的事例,我将会提供自己家庭的记载。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