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0.00     定价 ¥ 88.00
淄博市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101136906
  • 作      者:
    徐永斌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圣人尚且如此,明际之际江南文士又怎能例外!读此书,助您了解他们多样的谋生手段。


孔子认为,如果为了治生求富,无论什么营生都是可以考虑的。明清之际江南的文士,如何谋生?如何脱贫?如何致富?听听徐永斌老师的讲述。


展开
作者简介

徐永斌,1968年11月,山东五莲县人。本科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今长安大学)地勘系(1991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2000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2003年);其后一度在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研究院从事旅游规划设计,2004 -2006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7月至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明清小说研究》主编。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和明清文化史研究。在《文学遗产》《复旦学报》《南开学报》《安徽史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作有《〈围炉夜话〉评注》(中华书局,2009年)、《凌濛初考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话说李汝珍》(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江南文士的治生活动、治生途径、治生用途及促使文士从事治生的原因。研究文士治生,特别是对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状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侧面关照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治生”一词,语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后多为历代采用,言通过授徒、游幕、行医、问卜、业农、经商等手段谋生。“江南”的概念和区域范围,古今论者众说纷纭,拙著所论及的“江南”限于江浙地区、上海和徽州地区;“文士”的概念虽起源于古时的“士”,但与后者又有所不同,今人论述颇多,恕不赘述。本书所论及的“文士”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文士,还包括曾习儒业后因各种原因从事治生或经商者一类。

一、明代之前文士治生概况

文士从事治生活动,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子贡、范蠡、白圭等人都是文士治生的典型代表;又如战国四君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广收门客,许多身怀一技之长的文士慕名投奔其门下,成为他们的食客或贵宾。许多文士游食于江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就曾“躬耕于南亩”;另外三国时期的许多名士如徐庶、庞统、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都是依附于乱世豪杰的杰出谋士。其后历朝历代都不乏治生之文士,不过宋代之前的文士治生状况,文献记载较少,这可能与宋代之前对文士治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系。延至宋代,文士治生开始逐渐增多起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有宋一代,朝廷实行崇文政策,优礼文士,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提高文士的待遇,自上而下,形成了尊师重道、重文轻武的风气,即使是贵为皇帝、王公大臣亦多不免如此。文士的地位空前提高,尤以北宋为最,如宋太宗曾以感慨的口气对其近臣言:“学士之职,清切贵重,非他官可比,朕常恨不得为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淳化四年(993)五月丙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749页。中央的重要职位多由馆阁文士担任:自祖宗以来,所用两府大臣多矣,其间名臣贤相出于馆阁者,十常八九也。……其余不至辅相而为一时之名臣者,亦不可胜数。

......

最后,再让我们看一看曾任过官职的宋代文士在罢职或去职后的治生状况。由于宋朝历代政府崇尚文教,并优待文士,因此入仕文士的待遇较高,所以除了极个别现象,宋代仕子多是衣食无忧的,即使为人作文或铭碑赚取酬谢,也不是因为生计所逼;但是当仕子因某种原因被罢职或去职后,除了家境富裕的文士外,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为了谋生,他们常常不得不从事治生。他们从事的谋生职业也是多样的,甚至从事一些时人认为很低贱的行业。时人对此多有记载,如上文所提到的在《东轩笔录》和《杨文公谈苑》中记载的犯官穆修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后遇赦释放,流落江外。赋命穷薄,稍得钱帛,即遇盗,或卧病,费竭然后已,是故衣食不能给。”晚年只好以刻书、卖书为生。张师正的《括异志》卷1“陈靖”条曾记载巨野人陈靖“以公事忤郡太守,辄致所事而去。……未几,诏下,以太子中舍致仕。值岁荒,徙家京师,卖药自给”。

总而言之,在宋代,有许多文士从事于治生和商业活动,名人或踏入仕途的文士从事这类活动多不是因为生活贫苦所致,其治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为主家作文或撰写碑铭来获取报酬,且具有一定的商业化的特点;下层文士常常是因经济拮据不得不忙于治生或经商,其从事治生的手段是多样的,甚至从事一些为时人不齿的行业,去职或遭罢官的文士,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元代,虽历时短暂,但亦不乏文士治生者。元朝建国后,长期废止科举,对中土文士采取打压和歧视政策,许多文士不得不走向民间,参与词曲创作,此为元杂剧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士参与民间曲艺创作和舞台艺术而取酬,虽缺乏文献记载,但学界多认为这种现象会有所存在。刘基于元代末年,曾弃官隐于家乡,以授徒为业。元代理学家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治生思想深刻影响了明清文士。

综上所述,明清之前,文士治生现象就已存在,乱世之际,游食于权贵者尤多,有的功成身退而经商,有的甚至成为一代富商,文士治生的状况情形不一。到了宋代,文士治生的现象日渐普遍,治生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特征,文士开始由轻视治生向重视工商的观念转变,元代许衡的治生思想更是将文士治生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高度。


展开
目录

序一范金民

序二萧相恺

引言

上篇文士治生的途径、用途和原因

第一章文士治生的途径

第一节文士与教育市场

一、通过授徒获得束脩

二、谋职于书院以获得薪金

三、操选政

第二节文士与艺术市场

一、文士与书画

二、文士与时玩、词曲、弈棋、园林修筑

第三节文士与作文受谢

一、作文受谢的来源

二、作文受谢的种类及润笔的主动索求

第四节文士从事刻书业

一、刻书中心的转移

二、书坊的蔚然

三、刻印内容及缘起

第五节文士游食

一、文士游馆

二、文士游幕

......

第三节文士经商与多种治生手段的交互运用第九章明清时期徽州文士的治生状况

第一节以一技以自养

一、设帐授徒,获得束脩

二、书院治生

三、以卖书画、游幕、医卜、业农或其他杂业为生

第二节文士弃儒经商及多种治生手段互用

一、佐人经商

二、独自经商

三、多种治生手段交叠运用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淄博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