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
从全局来看,其北面是高耸的万寿山,以佛香阁为顶峰;其南面是浩瀚开阔的昆明湖,以十七孔桥为与佛香阁相映照的视点,“形成了山与水的映衬,高耸与平宽的互补”。尤其是巧妙地利用远处西山起伏的群峰,近处玉泉山高峰和玉峰塔影,使游人恍然如在烟峦重叠之中。昆明湖北岸的汉白玉石栏杆和金碧辉煌的长廊建筑,使山与水之问有r极富诗意的线条。其中颐和园长廊是独特的文化景观,从园林整体布局来看,它是山与水的一条纽带,一种巧妙H然的装饰。长廊全长752m,共273间,廊中绘有大小彩画1.4万幅,其中包括540幅乾隆时期的西湖风景画和数千幅山水、花鸟、博古画,特别是数百幅历史人物故事的彩嘶引人人胜。从白玉栏杆到彩绘长廊,到气势宏伟的排云殿,再到高耸人云的佛香阁,层层升高,形成了山与水的自然连接,呈现出自然和谐的山水类文化景观。
今天,在我国除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古典园林等少量昔日的皇家禁地和私家园林如今作为城市公园仍然保留着围墙之外,绝大多数的山水类文化景观是公共的开放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无论是作为自然形态的山体、水面、林木,还是作为人类活动成果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的地位、作用和价值都同等重要,都是使这些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价值升华的主体。就像一幅我国传统山水绘画上,山、水、植被、建筑、景物之间的关系一样,都是大的艺术框架之内不可或缺的内容。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紧密的,而且成为一种互动和对照。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美丽的自然山水是适宜人居的,也是有人居住的。从传世至今的众多古代山水画中就可以发现,几乎每幅画里都可以找到恬淡的村庄、信步其间的游者或辛勤劳作的耕者,它们或近或远的成为自然山水的一部分。“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境界,人工的建筑与自然的造化要相互和谐,浑然一体。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诗中“人家”成为山水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与生活体验,这些兼具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山水类文化景观,是我国文化景观的特色和优势。
我国古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山水环境不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构成了山水类义化景观的主要资源。在源远流长的我国文化体系中,山水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山水文化,就是指人们以大自然中的“山”和“水”为基本要素,巧于凶借,创造出来的社会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行为。山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山水与文化一旦相融,便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而注入文化内涵的山水极富灵性。在思想领域,人们更将崇尚自然山水的传统理念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其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孔子把人生的追求引向山水审美,强化山水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使山水文化观念表达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们总是按照美的法则创造生活环境,由于受山水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古代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重视山水类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创造,重视对山水文化的细致观察、深入探究和科学阐释,这种观察、探究和阐释的成果,反作用到山水环境的营建中,更加深化了人们对山水类文化景观的认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