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翰研究》是对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马国翰的全面研究,作者从行年、著作、交游、藏书、《玉函山房辑佚书》、文学研究六个方面加以考察,拓宽了前人研究的维度。本书通过其藏书考查了清代的学术、书籍出版与流通等状况;并对《玉函山房辑佚书》的叙录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将藏书与《辑佚书》相结合,对马国翰的目录学成就做了客观深入的总结。此外,首次对马国翰的文学活动与文学成就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第五节 至交好友
马国翰交游十分广泛,但在众多师友中,李廷棨和李邺与马国翰交往最为深刻。三人相识于青年时期,交往最为长久。马国翰与李廷棨为儿女亲家,关系更为亲密,两人在诗歌创作方面互相影响,唱酬诗、同题诗甚多。章丘李氏在马国翰没后更是竭力保存马氏遗稿,为马国翰著作的流传做出了重大贡献。
1.李廷棨。字星垣,号戟门,章丘人。乾隆五十四年生,道光二十九年卒。马国翰与李廷棨相识应在嘉庆二十四年左右。道光七年马国翰有《夏夜戟门斋中小酌联句》诗,中有“我辈十年交,深情托张范”一句,由此推测,二人应相交于嘉庆二十三年。道光九年《送戟门之保阳》诗又云“新县花迎千里外,故人交笃十年前”,则二人应相识于嘉庆二十五年。故笔者姑且记其二人结识之时间为嘉庆二十四年左右。
马国翰与李廷棨所作诗歌,多有相似之处。嘉庆二十五年,马国翰作《仲秋八日泛舟明湖待月与李三戟门扣舷联句》,李廷棨有《晚棹同马词溪赋》诗二首和之。马国翰诗曰:“一径入芦苇,四围环芰荷。秋城暮烟起,别港晚凉多。酒热飞螺盏,诗成付棹歌。伊人不可见,风露淡微波。”
而李廷棨诗云:“一径出芦苇,四围环芰荷。秋城暮烟起,别港晚凉多。酒熟飞螺盏,诗成付棹歌。伊人不可见,风露淡微波。”
两诗几乎完全相同。除这种文句相似的和诗外,两人亦常有同题之作。马国翰道光二年有《五杂组》三首,李廷棨亦有同题诗四首。又马国翰道光五年作《新乐府》四首,题目依次为《劝种麦》(原注:劭农事也)、《催织茧》(原注:劝女红也)、《平雀鼠》(原注:清讼狱也)、《种松柏》(原注:储桢干也)。李廷棨亦有《乐府四章》,每诗题目与马国翰全同。道光四年,马国翰仿李廷棨《读毛诗》十七首,作《读毛诗四十五章》,有序云:“李子戟门有《读毛诗作》十七章,根据注疏及齐、鲁、韩三家说而以骚选之笔出之。余爱其古雅,抄存箧笥中。暇日漫兴,复续成四十五首,萃荟群说,折衷同异,在说经工拙弗计。凡戟门已具之篇,不复更咏,明其无懈且见吾两人同志云尔。”
又道光十年,马国翰有《黄金台》、《董子祠》、《麻姑城》、《楼桑村》、《张华宅》、《阆仙祠》等诗,李廷棨均有同题诗,且文词多有相近之处。
用全韵作长律,李廷棨为创始者。李廷棨道光十四年作《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十三首,用全韵,马国翰遂作同题和诗十三首,亦终全韵,其韵共一百零八字,故马国翰将二人所作诗合为百八唱和诗,又录道光七年马国翰所作《夏夜戟门斋中小酌联句》及《藤带联句》等全韵之诗及李廷棨道光十年所作《寄词溪四十韵》,合为《百八唱和集》。
道光二十年,李廷棨集石鼓文字作诗寄与马国翰,马国翰仿作八章,后李廷棨又作七绝二首,马国翰依韵和之,仍觉未尽兴,遂再作两首寄与李廷棨。
马国翰与其他友人不曾做此类同题诗歌,从马国翰与李廷棨众多的同名诗可见,其与李廷棨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密切关系,两人不仅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更是将诗歌作为传递情谊的载体。
道光八年七月,李廷棨中举人,马国翰作《贺戟门秋捷》诗,云“果应黄华记梦诗,榜看第二快群思”后有小注云:“先是东溟梦见天榜,戟门名在第二。戟门纪梦诗有‘他时记取黄花节,看榜先看第二名’之句。今果验矣。”此诗纪李邺梦见李廷棨榜中第二名之事。李廷棨遂戏作《东溟梦至一第观榜,其第二为余名。明日越百里来述以贺,其词色坚自信也。余因索手箑戏书四语以券其征,时戊子七月四日也》一诗,云“我梦黄粱梦未成,怪君说梦大分明。他时记取黄花节,看榜先看第二名”。后李廷棨果中第二名,三人皆以为奇。此事马国翰不止一次进行描述,《玉函山房诗集》、《玉函山房文集》及《竹如意》等书中均有记载。
道光九年,李廷棨任职保阳,马国翰有《送戟门之保阳》诗为之送别。道光十年,李廷棨作《寄词溪四十韵》,马国翰亦有《寄怀戟门》诗,二人寄诗唱和,以叙情谊。道光十一年,李廷棨作《寄词溪》诗二首,马国翰有《和戟门赠句》答之。道光十二年,马国翰入京,返乡路过新城,恰李廷棨同在新城,二人诗酒相聚,马国翰作有《过新城与戟门款洽竟日临别有赠》诗以纪之。道光十三年,马国翰为李廷棨作《纫香草堂集序》,评李廷棨诗云:“意盖舒其葱郁,词条艳其馦馣。”又论李廷棨之学识曰:“考三家以论毛诗,搜八体以通籀篆。学与年而俱进,时方屈以待伸。”其对李廷棨评价颇高。
道光十八年上巳日,李廷棨寄诗与马国翰,马国翰作《戟门上巳日赋诗见寄用少陵小寒食舟中诗韵依韵和之》一诗纪之,时李廷棨仍在保阳。道光十九年,马国翰为李廷棨作《古墨斋歌为戟门作》,纪李廷棨新寨落成事。道光二十年,李廷棨离保阳,赴深州任,马国翰作《闻戟门抵深州任赋寄》诗二首以纪之。道光二十二年,李廷棨赴广东雷州任职,临行前访马国翰,赠其新稿,马国翰作有《戟门将之粤,过余信宿,出纫香新稿见示,题句卷尾》诗云:“喜得永朝夕,抒余三岁思。挑灯共悄话,开箧读新诗。”两人各在一地为官,相聚不易,马国翰自道光十九年至道光二十二年,中有三年不得与李廷棨相见。同年冬,李廷棨升任荆宜施观察,寄书与马国翰,马国翰作《戟门升任荆宜施观察,冬杪得广州所发书复寄》诗纪之。后马国翰与李廷棨相互寄诗不断。
章丘李氏与历城马氏结为姻亲,李氏于保护马国翰遗稿功不可没。马国翰生前曾刻《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子编,但未曾刷印。章丘李氏保存了《玉函山房辑佚书》的书版,并先后两次补刻。光绪十五年章丘李氏补刻《玉函山房辑佚书》,有李元瑞序云:“吾先叔父之外舅马词溪先生之著《辑佚书》等编也,剞劂觕就,遽捐馆舍。其时兵燹方炽,藏书家多被蹂躏。先生之夫人大惧是书之将失也,乃致先叔父而谓曰:‘汝岳一生心血毕在是书,时值乱离,藏之非易事,我寡而年迈,收蓄之责,将于汝乎是赖。如可,则以车来迁;否,则舁之汝岳墓门,付之一炬,以完此债耳。吾不忍待后人之居之为奇货,至售之以贱值,俾他人或易名而刊之也。’先叔父商之先君子,乃急辇而致之,为复壁以庋藏之。此板归吾家之由来也。其他如《泉品》《四书笔记》,并诗文杂集诸板,尚数十余种,亦毕致焉。”
此序备载马国翰遗稿归章丘李氏之始末。同治十年济南皇华馆补刻《玉函山房辑佚书》,即用李氏所藏之书版。光绪十五年,李氏又补刻马国翰遗稿,成《玉函山房全集》。马国翰的著作得以流传并日渐彰显,章丘李氏功不可没。
绪论
第一章 马国翰行年考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生平简述
一、启蒙时期
二、科举求仕时期
三、仕宦时期
四、暮年乡居时期
第三节 行年录
第二章 马国翰著述考
第一节 著作目录
一、经部
二、史部
三、子部
四、集部
五、丛书
第二节 散见他处之论述
一、见于周乐《二南文集》者
二、见于《续修历城县志》者
第三章 马国翰交游考
第一节早期师友
第二节 同乡师友及门生
第三节 科考同年及官场同僚
第四节 鸥社友人
第五节 至交好友
第四章 马国翰藏书考
第一节 马国翰藏书来源考
一、手自钞录
二、友人相赠
三、自行刊刻
四、购买所得
第二节 马国翰藏书之版本分析
一、著录出版时间
二、著录书籍来源
三、著录出版者
四、著录出版地
五、著录书籍出版形式
第三节 玉函山房藏书之特色
一、收藏山东乡贤著作
二、收藏小说
三、收藏医书
四、收藏地方志
第四节 《玉函山房藏书簿录》及《簿录》以外的马氏藏书
一、版本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