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连贯古今的秘密法宝
一说起汉字,很多小伙伴的心中都会五味杂陈,因为在语文课堂上可没少受这家伙的气。尤其是在老师点名让人上讲台写生字的时候,一些小伙伴更是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将头压得低低的,生怕自己被点到。时间一长,有的小伙伴甚至开始讨厌学习汉字,觉得这些由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组合而成的方块字实在是太难写了。但是,你真的了解汉字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单是从大量出土的甲骨文算起,它就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另外,汉字还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仍被使用的文字,而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等都相继成为了历史的陈迹。那么,如此富有生命力的汉字是如何产生的呢?传说,这与远古时期一位名叫仓颉的人有关。
仓颉是黄帝部落里的一名官员,专门负责管理粮食、牲口等事务。当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但没有发明用来记录事件的文字。
为了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人们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结绳记事”,即利用绳结来记录事情。例如,部落里有人外出打猎,成功捕获了一头野猪,他便在绳子上打一个结来记录此事,如果捕获了两头野猪就打两个结,以此类推。
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却并不实用,毕竟打的结一多就容易搞混,以致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打这个结。而仓颉也发现古老的“结绳记事”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部落发展的需要,于是他下决心发明一种新的记事方法。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文章”,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大家倒也看得明白。这样一来,仓颉管理起部落事务就更加井井有条了。
黄帝知道后,对他大加赞赏,命令他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应用越来越广。就这样,古老的象形文字产生了。
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些简单的图形符号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人们便想办法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新文字。例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很形象吧?就这样,汉字的新类型“会意字”形成了。
会意字诞生后并没有完全定型,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虽然同根同源,使用的文字却各不相同,比如仅仅一个“剑”字就有十几种写法。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字体在国与国之间还不能通用,字形过多给人们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不便。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