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边走边思:刘军学术随笔集
0.00     定价 ¥ 6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68297417
  • 作      者:
    刘军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发现历史的曲折与智慧的光芒。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世界各地读书行走的所思所见,展示出一代学人不受学科和地域羁绊的博大情怀。所书有历史有现实,有事件有人物:有求实求善之美,无尘浊名利之害;非鸿篇巨制,却如合浦之珠,颗颗晶莹。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军,1955年4月3日出生于天津,1978年10月至1982年9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学习,1991年8月至1993年9月在加拿大斯卡彻温大学学习,获中、加两国的硕士学位。1982年9月至退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曾任史学理论室副主任、主任.2003年11月被评为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世界史的观念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史研究,出版有《美国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世界历史》第30册(近现代西方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列国志.力口拿大》、《与领导干部谈全球化问题》等论著.在各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译有《美国的希望与恐惧(1988—2008)》(威廉·本内特著)、《美国通史》(威廉·本内特著)等外国史学论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刘军教授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自己在世界各地读书行走的所思所见,展示出一代学人不受学科和地域羁绊的博大情怀。所书有历史有现实,有事件有人物;有求实求善之美,无尘浊名利之害;非鸿篇巨制,却如合浦之珠,颗颗晶莹。全书从美洲行记、欧洲行记、亚洲行记、人物访谈、史学漫笔、时事遐思六个部分记述了刘军的随笔,包括荷兰归来话荷兰、俄罗斯游观感、瑞典见闻与感受、瑞典经济见闻、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透视希腊病等,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刘军是我在北大的同窗
。他的这本随笔集可作闲书
一阅,也可细细品读。“边
走边思”既是对本书内容的
概括,也是作者的精神写照
。或寻踪历史,或记述当下
,或对谈名家,无不体现一
位史家的社会洞察与人文关
怀。
——章百家 北京大学中
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学
术委员会主任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世界
各地读书行走的所思所见,
展示出一代学人不受学科和
地域羁绊的博大情怀。所书
有历史有现实,有事件有人
物:有求实求善之美,无尘
浊名利之害;非鸿篇巨制,
却如合浦之珠,颗颗晶莹。
——董正华 北京大学历
史系教授
从北大求学开始,又远
渡重洋,负笈加拿大,老友
刘军酷爱读书,勤于思考又
喜欢在全世界深度旅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
书人的理想,刘军做到了。
这本文集,是真正的“思”与
远方。
——雷颐 中国社会科学
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重游加拿大的见闻与感受
2009年11月,我应邀到加拿大短期访学,这是从那里留学回国16年后的旧地重游。从东部的多伦多到中部的里贾纳、萨斯卡通,再到西部的温哥华,我用20多天的时间横穿加拿大,见到了旧日的师友,发现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现象和研究课题,感受颇多。
环境依旧 人非昔比
加拿大没变,山还是那些山,河还是那些河,甚至当年电视里的女主播也风采依旧。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站在我住过的公寓前,很难想象时间已经过了16年!16年,变化的是人。当年指导我的三位教授中的两位已经退休,另一位还有一个月也要退休了。
变化更大的是当年那些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同学,他们绝大部分已经离开萨斯喀彻温大学,有的成为其他大学的终身教授,有的成为当地银行的负责人。在萨大访学期间,我住在B同学家,他是农学院副院长,该院下属有5个系(植物学系、动物家禽系、土壤学系、食品科学和生物产品系、生物资源经济学系),有70多位教授。萨斯喀彻温省是加拿大农业大省,号称“世界粮仓”,农学院在加拿大许多农学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B同学有不少研究生,常回国内交流,被一些单位聘为专家。他每天早晨8点多就到校,那时天刚蒙蒙亮。他的博士指导老师,每天竞比他到校还早。我能感到,那里的研究氛围很浓厚。B同学太太的变化更大,她现在是一家钾肥公司的销售主管,英语说得跟当地人一样棒。很难想象一个十几年前还要去英文补习学校的国内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如何走到这个岗位的。她现在常住美国,经常奔波于南美各国,只在周末才回家。毫不夸张地说,她每周坐飞机(包括其公司专机)的次数比我在北京坐公共汽车的次数还多。
Z同学更富有传奇色彩,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靠集资买下了一片土地的钾矿开采权,又凭那里的矿储量价值使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加拿大钾矿储量约占世界钾矿储量的57%,而其钾矿主要在萨斯喀彻温省。在别人的钾矿附近买地,下面肯定有钾矿,只是储量和钾含量还需要确认。最初,她在中国同学中集资时,每股1角多加元都没人买,几年前上市时原始股也就卖2加元多,但一年多以前,随着钾肥价格猛涨,其公司股价冲上10加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股价曾跌到9角加元,现在又反弹至6加元多。从账面上看,她依然是千万富翁。我惊奇的是,那个矿到现在并没投产,股价竟起伏了十几倍;而且,尽管一袋钾矿石也没挖出来,身为董事长的Z同学仍可以给自己开一份不亚于教授的工资。我问:“为什么还不挖呢?”有人计算过,实际投产需要28亿加元,包括勘探、开采、修路、运输,而公司股票的市值目前只有2亿多加元,只能继续融资或等着被别的公司收购。
16年前,整个萨斯喀彻温大学只有三四位华裔教师,几乎都不是中国大陆去的;现在有40多位华裔教授,各系差不多都有,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去的。我还记得,第一次去老师家做客,走进私人别墅时,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生活环境。现在再看同学家,几乎家家都是那个样子。我们笑谈当年开着几百加元的车去考驾照的往事,一次,有个同学的车实在太破了,考官不敢坐他的车,让他回去换一辆再来。现在他们开的全都是高档车。我由衷地为这些同学感到高兴和自豪。他们只是加拿大华裔移民地位提高的一个缩影。他们在中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扩大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在加拿大工作的学者与国内同行相比,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优越之处,提起他们在国内的同学,无论是国内成长的,还是“海归”的,他们也不无羡慕,毕竟,现在国内外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差距已经大为缩小。我还记得当年有一位留加已七八年的同学曾很认真地问我,国内一般家庭是不是真的有冰箱和洗衣机了。还有一位当时不打算回国的同学说,他已习惯了每天睡觉前洗一个热水澡,出门自己开车了。当时,国内大城市绝大多数家庭还做不到这些。我曾问B同学,在他熟悉的领域,国内与加拿大研究水平的差距如何?他说,差距不大,而且差距缩小的速度很快。国内同行的信息并不闭塞,有的学术带头人本身就是从国外回去的。我觉得,他们选择在国内外发展时,纯物质的考虑更少了。一位南开大学出去的经济学教授对我说:“我的孩子在哪里上学,我就在哪里的大学找工作。”他现在同时任教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每周都要跨越美加边境。
我还能感到这些在加拿大的同学对国内政治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我的留学时间是1991-1993年,当时大家对国内的发展前景感到困惑。现在他们都表示,国内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真是没有想到。与当年留学生大多通过写信与家里联系,为省钱几年才回家一次不同,他们与国内的联系很密切,这里可以看到十几个中文(包括国内的)电视台节目,所以他们对国内的情况很了解。与国内一些同行谈到国内存在的腐败、浮夸和贫困问题时的义愤填膺不同,一位同学说,他们知道国内有这些问题,但认为发展趋势是好的,对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
展开
目录
美洲行记
重游加拿大的见闻与感受
加拿大医改呼声渐高
莱顿:多伦多的良心
加拿大印象
加拿大观察
加拿大公民权利之间的差别
美国妇女运动的摇篮一塞尼卡瀑布镇雪中游记
加拿大安大略省争取提高最低工资活动观察记
历史与传奇:加拿大“地下铁路”运动与汤姆叔叔的小木屋
漫谈加拿大人的秩序
加拿大失误点世界自然遗产及其发现者的故事
纽芬兰鳕鱼杂记
寻访加拿大联邦总理金的墓地
加拿大政府以历史资源促进国家认同
加拿大建国一百五十周年:源自建国时代的政治传统
珍惜生命,放下钓竿—加拿大生活侧记
欧洲行记
荷兰归来话荷兰
俄罗斯游观感
瑞典见闻与感受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透视希腊病
亚洲行记
越南、柬埔寨两国见闻
丝绸之路杂想
甘肃肃北县调研体会
人物访谈
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前主席阿瑟·林德贝克
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政策——访加拿大史学家肯特
加拿大的华人移民、种族政策和社会问题——访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李胜生教授
权力资源理论视野下的瑞典模式——沃特·科比教授访谈录
加拿大劳工史专家B.D.帕尔默访谈录
劳工法:加拿大劳工史研究的新视阈——埃里克·塔克教授访谈录
史学漫笔
“新权威主义”论争简介
有待深入研究的“美国例外论”
“美国例外论”:骄傲、偏见和霸权
科技政策与国家兴衰共命运——《权力与知识:英美科技政策史研究》读后
雅克·勒高夫:摆脱恐惧的新史学
公民文化与社会资本——读《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公民传统》
国家与市民社会一读《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
从历史研究角度看西方政治体制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读《剑桥插图大英帝国史》
全球化与全球化史观
环境史研究也应重视人与人的关系
开拓劳工史研究的新视野
历史视野下的西方“新社会运动”
从多数人暴政的视角看美国黑人的自由之路
美国为何隆重纪念马丁·路德-金
历史介入现实的一次尝试——编辑《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一书的有关回忆
时事遐思
论“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
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文化全球化
西方人权:致圣诞老人的一封信
中西人权研究交流的思考
西方不是中国的“人权教师”
让公民权利成为宪法研究的核心
努力开拓中加关系的新里程
他们这样使用土地
古今中外话“山寨”
奥巴马新政中的人权倾向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美国的医改纷争
美国如何延续美国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