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与无神论:弗洛伊德的贡献》:
在当代,投射一词广泛使用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宗教学领域。在不同领域,它具有彼此相似又不一致的含义。当我们谈论投射时,首先需阐明的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该词。因此,有必要对投射的含义做一简要的分析。
在心理学中,投射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含义:第一,主体感知到周围的环境,并依据自己的兴趣、才能、习惯、长期或暂时的情感状态、期待与欲望等来对环境作出回应。内心世界与环境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是现代生物学与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投射现象非常普遍:商人会从买卖的角度观察他/她所见到的人;心情愉快的人倾向于往乐观的方面去想问题。就更深层的意义而言,人格的结构或者核心特质会展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这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投射界定,也是心理学中投射测验的理论依据。比如:通过儿童的绘画,可以对儿童的人格特点做出评估。目前,依据投射理论编制的标准化投射测验主要有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被广泛运用于人格测量。投射测验是指主试者给被试者提供一种模棱两可的多义刺激物,然后要求被试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编一个故事或者想到些什么。在这过程中,被试常常把自己的真实情绪、情感、态度、需要等心理活动,投射在个人的反应之中,主试者通过专业性的分析,可以对被试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作出评估。第二,根据个体的言行,主体表现出将某人当作自己的重要他人来对待。比如,有人会将父亲的形象投射到上司身上。在此,心理学中的这一含义与精神分析有差别,对此现象,精神分析有另一专门的术语——移情来解释此种现象。这一误用也出现在很多对弗洛伊德宗教观点的表达中,下文会就投射与移情作出具体的区分。第三,个体将自己的某些特质放置在陌生人身上,或相反,个体将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存在看作和自己有相似之处。比如,在文学作品研究中,常谈及小说的读者将自己投射到这个或那个主角身上,或作者将自己的某些特质放置在作品中的某个人物身上,这是作者的投射。在精神分析框架下,这一过程也有另一专门术语来表示——认同,在此不多表述。第四,个体将属于自身但又不被自己接受的倾向、欲望等归给他人。比如在亲密关系中,男方可能将所有的依赖需要投射给女方,然后严厉地指责女方的“过分需要与依赖”。这样,男方可以从心理上将属于自己的过分需要与依赖从自身剥离,维持自己独立自主的男性认同。①
在宗教心理学领域,将“投射”表述为:是用来描述一种常见的心理动力的术语,在心理治疗和宗教批判研究中广为人知。投射可以理解为将A所拥有的特质归于他人B或者事物的过程,这些特质可以追溯到A的潜意识内容,比如爱、恨、神性。②这是一个用途广泛的理论,既可以用来描述正常的心理过程,也可以用来描述病理的心理过程,如一见钟情也是一种投射。在《圣经·马太福音》中,也可以看到投射概念的运用,如耶稣说:“为什么看见你兄弟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兄弟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前文所述的宗教投射论的思想,均在此概念下展开。
在经典精神分析中,投射有不同于《宗教心理学百科全书》所述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投射是指将一种自身拥有的难以接受的想法、感受、特质或行为归于他人的心理过程,即将本属于自己的但不被自身接受的方面“转移”到他人身上。在精神分析体系中,投射属于一种防御机制,它能帮助个体保护自己避免所知觉到的危险,并缓解难以忍受的焦虑和冲突。这种防御通过将内部或外部的威胁性体验从意识领域转移到潜意识领域,从而降低了威胁性体验的影响力。可见,宗教心理学对投射的界定比精神分析的界定更为宽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