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
0.00     定价 ¥ 6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0359931
  • 作      者:
    王亚芹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亚芹,女,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博士后,2012年赴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特大学“身体、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Body,Mind,and Culture)访学,师从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教授。2014年6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同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工作,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当代文化与文论。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泽著各1部,参与学术专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2018年获河北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是目前国内首部以“具身化”为切入点,深入探究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的学术专著。它打破了单一知识本体论的论述模式,以思索和探寻人类新的生存样态为指向。作者认为,在舒斯特曼所构建的整座美学思想大厦中,“具身化”是核心、具指导性意义的特征,也是贯穿其思想始终的一条主线。舒氏“具身化”思想蕴涵着身体化、生活化与实践化的多重含义,充分展示了舒斯特曼将人生经验与形上理论相结合的谋划。
  《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紧凑“身体美学”这一学术焦点的热闹,也不是如其所是地复述舒氏美学的基本内容,而是力求结合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发展的现状,系统勘寻与重审当下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与问题场域。它在突破传统美学框架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并保持身心和谐的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蓝图。
展开
精彩书摘
  《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
  一 从身心对立到身体复兴
  “身体——如此明显、如此突出的一件东西,却被无动于衷地忽略了数百年——已经触及了一种贫血的理性主义话语的边缘,当前正处于变成最伟大的偶像的过程中。”身一心关系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困扰我们的永恒话题之一。事实上,不管人类历史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身体如何进行压抑和阻拦,它作为最重要的主体从来都存在于人类的美学视野之中,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从未停歇过。
  从西方思想史的发展历程看,作为最早开启身心关系研究先河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直对身体持贬损的态度。根据苏氏的观点,对真理的追求才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目的,而身体只会妨碍我们的理性认知,所以他告诫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与身体直接性的接触。因为在他眼中,“身体在向我们寻求必需营养时向我们提出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进攻时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理。身体用爱、恐惧、欲望,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让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这种观点在我们今天看来显然是非常偏执的。可是对于苏格拉底时代的人们来说,身体不但阻碍他们追求真知,而且也是引起人类各种私欲和不良斗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所有战争本质上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缘由在于身体,原因在于我们是身体的奴隶。……我们实际上已经相信,如果要获取关于某事物的纯粹的知识,我们就必须摆脱肉体,让灵魂本身来对事物本身进行沉思……”也就是说,身体和灵魂是两个独立的存在,身体对欲望、利益、财富等的追求使它成为理性的障碍,与我们所追求的纯粹性知识的初衷背道而驰。苏格拉底的上述言论,实际上表明了他对身体的蔑视与排斥,似乎人类的存在只与灵魂有关,而与实质性的身体根本毫无关联。这恰是“有心无体”思想的典型代表,此类观点无形中加剧了此后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对立与争斗。
  继而,柏拉图不但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身心关系思想,而且创造了“理念”这一新的概念,并将它视为万物产生的根源。在他看来,身体是探求真理的一种贫乏的手段,甚至是一种存在障碍。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欲望与诱惑,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大量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堕入欲望与恐惧的罪恶深渊,阻止我们接近真理的大门。也就是说,身体是人类罪恶的源头,我们只有远离身体的干扰,才能有希望获得对世界的真正认识。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观点,身体只是艺术的一种派生物,而艺术是由理念派生的。换言之,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先于身体而存在的,只有灵魂才是不朽的、神圣的、智慧的,而身体则与之相反,是短暂的、现世的、不明智的。
  其实,这种重灵魂轻肉身的观点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主流态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奥古斯丁,至笛卡尔等近现代哲学家们,在他们看来,我们应该解放理性而非身体。尤其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主张将人类的精力全部集中到思想和意识方面,完全无视身体及其感觉的存在。仿佛人类是生活在精神的真空世界一样,从根本上抹杀了身体的存在与需要。不但如此,笛卡尔还公然认为,身体是万恶之源,只有灵魂才是高尚而纯洁的。身心关系的极度不和谐在此彰显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在整个西方思想体系(尤其是笛卡尔及其以前的形而上学体系)中,身体都是缺席的,哲学美学形成了“有心无体”的局面。这种思想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思维的基本格局——对心灵/灵魂的至高无上地位的崇拜与对身体存在的漠视与贬损。尽管如此,但是“身体”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一个人之为人的基础性事实,一直以来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视域之内的,这种具体的在场性是任何理论都不能抹杀的。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多维视角中的“具身化”理论
第一节 认知科学与社会人类学中的“具身化
第二节 “具身化”思想的哲学渊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舒氏“具身化”美学思想钩沉
第一节 舒氏“具身化”美学思想何为
第二节 “具身化”思想表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身化”转向及其对传统美学的改造
第一节 重估“身-心”关系与价值
第二节 搭建美学与生活的“桥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视域中“具身化”美学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以“具身”为中心的矛盾
第二节 消费主义之“重”与“具身化”之“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具身化”问题的省思与重建
第一节 中国美学“具身”资源的深度析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践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舒斯特曼学术活动简谱
附录二 文中所涉相关插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