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往事》:
第一章 参加工作
你今天给了我一块大大的牛奶糖,有朝一日,我一定还你一匹小小的蒙古马。
宝塔村,坐落在青山市以东一百多里的地方,站在村里向东望去,绵延起伏的达尔罕山若隐若现。从达尔罕山北麓发源的哈伦河弯弯曲曲,一路奔来,从宝塔村南向西流去。多少年来,这条河伴随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忠实地为哺育敕勒川大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对于这条河的历史、文化、生态,人们有过多次的文化审美和艺术感受。如今,再用探寻的心态审视这条河时,它的长度已难以用里数度量,依稀中,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无限延伸……
白华文就出生在这个村里一个雇农家庭,全家四口人,除了父母亲,还有个姐姐。他从小就与村前的哈伦河相依为伴,河水中留下了他童年无数的欢乐和幸福,河的两岸也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
宝塔村村名的来历,大抵和建在村北的那座辽塔有关。那座塔经历了悠悠千载的风雨,虽遍体伤痕,但仍灵光闪耀,紫气盘旋。每逢晴初霜旦,辽塔便玉清冰晶,华彩凛然。难怪村里的老人们常说:“我们这宝塔村是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可要兴旺啦!”
白华文十五岁那年,由于家中穷困,他给本村一个有钱人家当了小长工。他每天骑着一匹马放牛,常常驱赶着牛来到辽塔周围的草地上。当年,也许他虽不完全理解到辽塔是当地情感精灵的化身,是一方水土无可替代的人文创造,是宝塔村家家户户生生息息的纪念碑,但他喜欢呆呆地望着那座塔,小小的年纪,也有过无限的遐想。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白华文苦大仇深,他当上了村民兵大队大队长,并光荣地入了党。
第二年春天,旗委巴书记来到宝塔村检查工作,驻村工作组组长向巴书记汇报工作时提到了白华文,说他立场坚定,工作认真。特别提到在扫盲班学习时,白华文非常用功,不到半年时间就能读报看材料了。顺便也提到了他从小在马背上长大,骑马技术特别高超……
吃过晚饭后,巴书记见到了白华文。站在书记面前的这位小伙子,长着一张微黑的国字形脸,眼睛如同两泓深潭,特别有神,个子有一米八多。巴书记心里嘀咕着:“这个年轻人长得挺威风。”驻村工作组组长看到白华文很拘谨,笑着对巴书记说:“这个同志平素不苟言笑,但有时候冒出几句话,还常能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巴书记问了白华文家庭成员的情况后,从公文包里取出个笔记本,在上边写了点什么,又问白华文:“你当了几年长工?在人家家里干活有些什么感受?”
白华文想了想说:“我前后当了五年小长工,就是放牛,那个营生累倒不累,就是天阴下雨受点儿罪,冬天受点儿冷冻,每天零星活也不少,打水啦,饮牲口啦,秋天还得帮着割地碾场。我岁数不大,没有歇工的时候。至于有什么感受,以前在人家家时,觉得自己有饭吃,每年还能给我爸妈挣回几斗莜麦、谷子,心里还觉得不错,感到人家对自己还可以。至于别人吃香的喝辣的,长工短汉十几个,那是人家的命好。正像那个财主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家日子这么厚沉,这是祖先的福分和个人的勤奋。’自从我当了民兵,通过学习、参加会议、听报告,我才逐渐明A了,他们的好生活是剥削我们穷人得来的。我们也不是命苦,只有起来干革命,打倒剥削阶级,我们才能翻身解放。我算过一笔账,我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从两眼一睁忙到吹灯,一年才给不多点儿粮食,这不是剥削是什么!”他越说越激动。巴书记也没有打断他说话的意思,听得津津有味。这位民兵队长在他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时,通讯员凑到巴书记耳旁说了几句话,巴书记站起来说:“今天,我们就谈到这儿吧!”巴书记走到白华文面前和他握了一下手,认真地注视着白华文。
出门后,巴书记让通讯员告诉农会主任,明天中午的派饭可安排在白华文家。
白华文从小和马为伴,对马情有独钟。自看到巴书记的坐骑后,他就喜欢上了那匹马。巴书记骑的那匹白马长着明星般的双眼,宽阔的胸脯,银白色的鬃毛,坚实的四蹄。一有空白华文就走到那匹马跟前,左瞅瞅,右瞧瞧。和巴书记谈完话的第二天上午,白华文知道巴书记中午在他们家吃饭,而且要吃莜面。他和通讯员到河畔蹈马,不大一会儿,巴书记向他们这里走来了,一看见白华文就说:“小伙子,听说你骑马技术特别棒,给我们露一手吧!我这匹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它喜欢好骑手,从来不认生,你放心骑它好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