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十七岁
0.00     定价 ¥ 49.8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36093805
  • 作      者:
    田中禾
  • 出 版 社 :
    花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1)回望十七岁时离家远行,致活在迷茫和遗憾中的每个人。《十七岁》是历尽千帆后,回望启程时的地平线。

(2)小说充满诗意的氛围,以家庭个体展示历史“活生生”的一面,将人道精神与历史沉思合而为一。


展开
作者简介

田中禾,当代著名作家,1941年生于河南,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代表作长篇小说《匪首》《父亲和她们》《十七岁》《模糊》,中短篇小说《五月》《明天的太阳》等。《五月》曾获全国第八届短篇小说奖,《明天的太阳》曾获第四届《上海文学》奖,此外获得《天津文学》奖、《莽原》文学奖、《奔流》文学奖、《山西文学》奖、《世界文学》征文奖、首届杜甫文学奖、第一、二、三届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多种奖项。部分作品以英、日、阿拉伯语译介国外。


展开
内容介绍

十七岁是故事发生的年龄,每个人都在十七岁开始人生旅行。《十七岁》是当代作家田中禾“人生三部曲”之一。一头驴子的丢失,让母亲在十七岁那年走进了父亲的世界。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支撑生意,把几个孩子养育成人。十七岁,成为了我的家族的每个成员的特殊节点。大哥在十七岁结婚成家,大姐在十七岁因爱情抑郁而终,二姐在同样的年纪遭遇相同的情感难题,二哥十七岁远赴西安求学,开始了“模糊”的一生,而我十七岁离开了故乡。小说讲述一个中原家族三十余年里的时代生活。无论推开大门介入世界,还是选择孤独走进自我,每个人最终都会相遇。阳光有点耀眼,公路像一条黑色河流,闪着刺目的光芒从冈下绕过,汽车倏尔飘来倏尔远去,恍若飞逝的岁月。


展开
精彩书摘

我没法想象母亲年轻时的模样,但我知道在牌坊街人们的眼里,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最早发现这一点,是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同学以“洋马”这个外号戏谑我,我明白了他们是在影射我的母亲,我和他们打了一架。可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母亲高高的身材在牌坊街是引人注目的。我发现没有谁的母亲能如我母亲那样引起牌坊街孩子和大人的关注。和母亲一起走过大街,我能感觉到店铺门廊里投射出的目光,感觉到人们脸上浮现出的善意或恶意的微笑。母亲的身影用骄矜、自若笼罩着我,我仿佛听见人们发出的羡叹:瞧这女人!瞧这孩子!在这样的感觉中长大,我无法想象人的一生除了骄矜、自若,还会有别的什么心态?直到母亲的晚年,和年近八十的母亲一起上街,我仍能感到自尊心的满足,如孩提时一样沉浸在骄矜、自若的喜悦里,一点也没觉得自己是个落泊回乡、寓身市井、身份灰色的无业游民;二哥还在边疆劳动改造,尚未摘去右派分子的帽子。母亲衣著整洁,持杖款行,一边回应熟人们发出的亲切招呼,一边领受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目光。我依然仿佛听到人们心里发出的赞叹:瞧这老太太!瞧她的儿子!和母亲在一起,我血管里的血液流动得格外欢畅,倨傲的秉性也特别令我得意。从小学到大学,到母亲的晚年,她常责骂我“骄傲!你个骄傲的东西!”在我听来,母亲的责斥更像是赞赏和夸耀。

  我想象着民国十二年的一天,那似乎是一个很遥远的从前的日子。一个年轻媳妇出现在城东三里文峰塔下的土地上,在金黄色的谷田里弯腰收割。当她直起身擦汗的时候,沟对面地里的男男女女全都扭过脸来盯着她的身影。有人窃窃私语,有人望着她哗笑,瞧啊!老二家的新媳妇下地了!母亲身穿士林蓝短褂,黑裤子,虽然按当时的风俗把浓密的黑发在脑后挽起了发髻,但那稚嫩、润泽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睛,看起来仍然像个玩心未退的女孩。

在我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老家经常诱发着我的想象。我想象着在很早很早的从前,有一帮灾民,担着担子,推着手推车,携家带小,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座县城。他们走出南门,越过城河,走过一座石碑搭起的小桥。向东望去,一道丘陵的影子隆起在东方天宇,丘陵上耸立着一座九层砖塔。沿着长满野草的土路走上冈坡,脚下是一片沟壑隔断的荒野。这些外乡人在这外乡的荒坡里住下来,盖起房屋,种下树木,打下水井,搭起鸡舍、牛棚。文峰塔下有了炊烟,有了呼儿唤女的声音。他们操着和本地人不同的口音,在周围庄园里干活。人们把这地方叫做“侉子营”。也许这些被当地人称为侉子的人就是我的先祖,也许在某一次变迁中,我的先祖从侉子们手中把这座庄园变成了自己的产业。这一切本来和我没什么关系,由于母亲的到来,它成了我的老家。这很自然,也很奇怪。在我长大的过程中,我不断被这个问题困扰,不明白我的生命和侉子营是怎样被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是南阁街姓田的木匠去世,他的女儿正当婚龄没找到婆家;如果不是因为牌坊街的灯笼匠答应给我的外祖母买头驴子,我母亲这个木匠的女儿就不会嫁给他,侉子营对于我也就毫不相干,我会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小村;这小村也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我这个人。侉子营变成我生命中的一个世界,完全是因为外祖父去世了,外祖母需要一头驴子。外祖母有了一头驴,舅父、舅母就能继续开他们的磨房,继续卖蒸馍。我母亲为了换这头驴,嫁给了牌坊街的灯笼匠,灯笼匠出生在侉子营张家,我就成了张家的后代,我的孩子们也成了张家的后代,侉子营对于我和我的孩子,不再是地球上的一个普通的村庄,它成了我的家族血脉的渊源。


展开
目录

日记一则

1   木匠的女儿

  2   外祖父的棺材和外祖母的驴子

  3   十七岁的杂货店小姐

  4   1944年的枣和谷子

  5   张二嫂和她的孩子们

  6   六姑娘十七岁

  7   少年远行

  8   鼠年的疥疮

  9   进步的田琴

10  模糊

11  葬礼与爱情

12  乡下妞春梅

13  诗人的诞生

14  飞吧,忧伤的小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