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戏年
0.00     定价 ¥ 42.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47319826
  • 作      者:
    葛亮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
    2022-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葛亮的“世相”系列,于静态中写人生百态。葛亮以毛果的视角,不疾不徐地讲述着普通人的生活悲喜,描摹世间百态,在他看来,大约人生的悲喜,也不太会有大开大阖的面目。生活的强大与薄弱处,皆有了人之常情作底,悲伤的洪流以不同形式刷洗着岁月,读罢,总会感慨凄凄惨惨戚戚。

◆书中的主人公是毛果,也是葛亮,《七声》与《戏年》可看作关于作者的自传小说。故事围绕着成分良好,背景优越的男主角毛果,数则人物记事,像穿珠一般的串起边缘人、世间事,可分立也可合起观数段人生。无论市井里巷的引车卖浆之流,还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之辈,葛亮笔下的世情百态,更多是普通人(小人物)面对浮沉命运时,不动声色地隐忍卑微下隐含的铮铮之气与久违的气节风骨。也许这也是日后贯穿于《北鸢》凋零残蚀却仍生生不息尚存于民间奇人与知识分子身上的民族精魂。

◆人生如戏,戏若人生。这是根基庞大的悖论。将戏当成人生来演,“戏骨”所为,是对现实的致敬,而将人生过成了戏,抽离不果,则被称为“戏疯子”。在这部小说里,一个叫毛果的少年再次登场,以影像雕刻时光,记忆岁月,让时代和人纠缠在一起,每一个时代的电影都见证了不一样的人在时代中的众像。但不论在戏里在戏外,戏中之人与我们历尽一生,也左不过是一场人间烟火罢,转瞬即逝的光鲜,尘埃落尽的悲凉。

◆看起来容易,读起来清淡,俱付纸上欢。《七声》与《戏年》少了《迷鸦》的酷样和老成,寓热情于冷笔各篇紧凑相接,大多是断瓦残垣中的寻常忆念,因此身段柔软得多,文字也多了家常絮叨的亲切感,比起《迷鸦》来,无疑进境明显,技巧愈隐,余味更厚。在他的笔下,故事一旦铺展开来,就不会再刻意营造什么,只是顺势而为,让情节自然推进,而人物也就跟着活泛起来,情绪却交织在字里行间无处逃遁,引着读者不忍释卷地读下去。个别故事都隐隐透着白先勇《台北人《纽约客》的清冷老旧味道和人生底色的一抹悲凉;个别故事读起来有种《从白菜园到三味书屋》的快乐;个别故事又有鲁迅小说的味道。

◆真实、温存的底色叫人安慰。《七声》与《戏年》里我们体验到的,是小人物的真实悲喜。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小,嘈嘈切切,节奏不一,但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在这和音深处,慢慢浮现出一抹时代的轮廓。这轮廓的根本,就叫作民间。


展开
作者简介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小山河》,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有这么一些人,不经意置身于舞台之上,是树欲静而风未止。

又有一些人,活在时间的褶痕里,或因内心的强大,未改初衷。

在《戏年》这部小说里,一个叫毛果的少年再次登场,以影像雕刻时光,记忆岁月,离析重构之后,要的仍是永恒或者凝固。而文字的记录,是一种胶着,也算是对于记忆的某种信心。它们多半关乎人事,或许大开大阖,或许只是一波微澜。但总是留下烙印,或深或浅,忽明忽暗。提醒的,是你的蒙昧与成长,你曾经的得到与失去。


展开
精彩书评

新新人类遇见古典主义——典雅,流丽,深情。淡定温暖。几乎是沈丛文的风格。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著名作家)

 

葛亮的短篇小说既有厚实感觉,又有流动的韵律;既有漫笔的随意,又有经营的匠心。两种素质的结合,就是寓生活于文字,和寓文字于生活的文章了。

 

——董启章(著名作家)


展开
目录

自序:此戏经年

于叔叔传

老陶

阿德与史蒂夫

戏年

附录:酌光入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