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矿山的领跑者——记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计控检验中心马著
李梦滢
马著,现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矿业公司(以下简称首矿)所属的北京速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矿速力”)工控软件开发员,自动控制工程师,自动化专业技术专家,马著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曾获“首钢工匠”“首钢创新之星”“首钢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市民学习之星”“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等荣誉称号。马著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北京市级创新工作室”“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他参与完成的创新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冶金矿山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参加工作32年来,从电工到工控软件开发员,从自控设备到软件编程,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开发,马著始终以创新的思维和笃定的坚守,用代码和指令探索着智能矿山新领域,在国内各大矿山留下不断开拓的足迹,成为业内智能矿山建设的领跑者。
匠心独具,将兴趣融人职业
《论语》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马著32年如一日坚守一项技能,从浓厚的个人兴趣爱好中获得不凡的志趣,正是他那份对技术心思纯净的痴迷热爱,使他不断成长。
1988年,马著从技校毕业后来到首钢矿山成为一名采矿电工,和其他工人一样上班、干活儿、下班;但他和其他工人又不一样,因为他觉得下班时间应该干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对计算机一直一隋有独钟”。他说:“在技校学习的时候见过,当时非常好奇,为什么敲打几下键盘,显示器上就可以出现汉字,我决定花时问来研究一下计算机,看能不能与我的工作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就是这样的一个决定,让马著彻底“沦陷”了。那时他的工资是每月400多元,而一台计算机却要8000元,他整整攒了两年多的工资,兴奋地跑到北京买了一台计算机和相关的书籍。从此,马著业余时间变得越来越忙,他从基础的办公软件学起,一边看书学理论,一边上机摸索。当时在矿山,与计算机相关的书籍非常少,马著就坐着当年接送职工的‘‘绿皮”小火车到卑家店站,再倒公交车去唐山。唐山找不到,就去北京。同龄人家中满是柴米油盐的味道,而马著家里是噼里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马著说那会儿就觉得键盘敲击的声音很悦耳。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这是马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这样一天一天的学习,整整坚持了11年。2001年,首矿为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在全公司范围内招聘有志向、有爱好的技术人员。马著从参加报名的100多人中脱颖而出,如愿被录取,成为一名工控软件开发员。改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那份坚守与执着。很快,马著就意识到,工控软件开发与单纯的计算机编程有很大区别:工控软件开发不仅仅是对上位计算机编程,还要对PLC控制器进行编程。要做好这件事,就要对每一个现场的工艺流程烂熟于心。对马著来说,在计算机这张网的背后,是一个更加广阔、全新的领域。于是,他开始扎在实验室里,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他的角色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了项目中的技术骨干、技术负责人。 2003年,马著被任命为水厂铁矿破碎自动控制改造工程技术负责人。他在很短的时间内,绘制了450余张图纸,编制的控制软件涉及2000多个控制点位。半年来夜以继日地摸索,最终完成了整个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实现了破碎系统全流程自动控制。
提起笔来能绘图,拿上扳手、钳子能安装,坐在电脑前能编软件,马著成为了一名“能文能武”的多面手。这个项目让马著成为首钢矿山第一个“皮带控制专家”。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