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热土荒丘五十年:中亚考古回忆录
0.00     定价 ¥ 7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59842817
  • 作      者:
    [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
  • 译      者:
    陈杰军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1-01
收藏
编辑推荐

热土荒丘上的青春岁月,“中亚考古骑士”的珍贵回忆

探寻中亚考古的辉煌成就,回味两代学者的青春芳华


考古可不是蹲在土坑里磨洋工,马松导师一天的行程安排会严格到连学霸都偷偷叫苦。

就算导师是世界闻名的考古专家,学生也会忍不住偷偷送他一个外号。

当画了三天三夜的古城遗址平面图被白蚁啃得七零八落时,谁都会被气到只想在床头痛哭。

在被导师抓到睡懒觉之前,捏着牙刷冲到考古场地需要几分钟?

未来的考古学家也会抱着偷摘的沙地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当天气变得寒冷,野外的考古学家,不要犹豫,像猫一样睡到厨房的灶台上去吧!

以上是瑞德维拉扎教授在本书中讲述的考古场地的日常生活。这绝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在这部回忆录里,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最崇敬的导师马松教授,以及他的考古学同学们,都是有趣生动的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

这是一部能够吸引你一直读下去的回忆录。书中的黑白老照片更是满满年代感,把读者瞬间带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亚考古世界。

本书属于《新丝路艺丛》。继《地中海城记》和《陌生人马可》之后,让我们跟随“中亚考古骑士”,从北高加索的切格姆出发,穿越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城,直抵帕米尔西部的巴克特里亚,探寻中亚考古的艰辛岁月和辉煌成就,回味两代学者的青春芳华和趣味日常。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考古学家瑞德维拉扎教授的学术生涯回忆录。从19世纪末开始,中亚地区有许多闻名于世的考古发现,这与享誉世界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如M. E. 马松教授、普加琴科娃教授等杰出学者的长期努力密不可分。他们是本书作者的考古学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这部回忆录反映出一个曾经辉煌的中亚考古大发现的时代,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考古学家是如何在考古实践中成长的往事。

作者的求学生涯、随后参与或主导的一系列考古工作,以及和师友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作者叙事简洁流畅,论述清晰缜密,书稿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通过本书,读者既能深入了解北高加索和中亚重大考古项目的发展脉络,也能走进考古学者的日常生活,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趣味,更能切实体会到两代优秀中亚考古学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这是一部能够激励人们爱上读书治学、激发对考古学的好奇与兴趣的不可多得之作。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讲述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院士艾德瓦尔德·瑞德维拉扎如何成长为国际性考古学者的往事。当他回忆起考古探险中不时发生的趣事时,他温和及善意的幽默感会在本书的字里行间一览无余。他将中亚文明不加任何粉饰地介绍给全世界,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片土地,它曾经有过的伟大的文明史页和文化记忆。

——萨·萨·萨法耶夫,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

 

 

通过这本回忆录,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少年立志、青年奋斗、终生探索的人生轨迹。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瑞德维拉扎的名字已经成为热爱科学的象征。这对于走向未来的年轻一代来说,无疑具有激励作用。

——孙立杰,2013—2018年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从小热爱历史、考古和地理的瑞德维拉扎院士有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14岁的他独自完成了一次到达厄尔布鲁士的徒步旅行,他穿过哈萨乌特与哈尔巴斯两条河的河谷,走到马尔卡河上游,再翻过难以通行的克尔特克-阿乌什山口进入巴克桑峡谷。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同样的重要。在人类还没有掌握航海技术之前,陆路交通是唯一的途径,东来西往的人们就是通过丝绸之路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传播到更远的远方。《热土荒丘五十年》是作者瑞德维拉扎院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远怀,也是对田野考察的一次致礼。

——尚昌平,人文地理摄影师、作家、诗人

 

在这部精彩纷呈的书中,瑞院士脑海中一幕幕鲜活的往昔情景,如过电影般,于字里行间回放出来。

瑞院士用他有温度的笔触,不仅使忘我献身中亚考古事业的老一辈学者风貌跃然纸上,也展现了他洞察到的世情百态。

这部回忆录告诉我们,考古学家不仅肩负寻根溯源的历史使命,还承担着镌刻考古学人时代记忆的社会责任。

——余琛瑱,希腊雅典大学博士


展开
精彩书摘

古老的梅尔夫(节选)

 

 

那时,人们都把这个令人惊叹的古代城市,说成是苏联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城。而我第一次听说它,还是在基斯洛沃茨克,在与米哈依尔·马松的谈话之中。

1961年8月,我从卡巴科研所的考古考察工作中回来,当时的发掘工作是在上切格姆和埃托卡村地区,它位于卡巴尔达—巴尔卡尔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和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交界处。与往常一样,我来找米哈依尔·马松,而他在仔细问了有关我们考察工作的情况后,对我说:“您知道吗,艾迪,在上大学之前,该让您去经历一下我的田野考古学校。南 土考古综合考察队在梅尔夫古城遗址这一季的例行工作,将在九月底开始。 艾迪,您考虑一下,然后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我。”我当即就表示了同意,而后则犯了难。我要从哪里才能挣到这笔远途的路费呢?从高加索温泉地区到阿什哈巴德可以乘飞机,从位于矿水城的机场起飞,这条路线只需要三个多小时;或者是乘火车先到巴库,然后换乘渡轮穿过里海,到克拉斯诺沃茨克,在那里再转乘到塔什干的火车,但这条路线要花费三个昼夜还多,而且还必须是最理想的衔接状态。我便选择乘坐飞机,况且,在此之前我还从未飞过。但首先需要弄到这笔路费,要知道,那时候机票并不便宜,三十多卢布对我来说,是不小的数目。

我又回到了埃托卡村的考古现场。考察队主任加·易·依奥涅听了我的计划后,建议我和他的儿子列尼亚一起,把一个挖过的萨尔马特人古墓填实,这样可以得到一点报酬(就在这个古墓坑的五米深处,我们发现了一个有狭长甬道的地下墓穴)。因为古墓紧邻道路,而且不远处是一家马场,所以,偶然路过的行人甚至是汽车,落入古墓坑的危险性很大。

马场的工作人员非常友善,得益于此,我能经常骑上漂亮的卡巴尔达跑马,在山前草地和高台地形上,快跑、小跑、遛步骑行。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被紧紧拥抱的感受。当时,我紧贴着马脖子的一侧,再用小腿把马夹紧,只见马以疯狂的速度飞奔起来,四蹄几乎飞离了地面。是啊,那是一段曾经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即使是打盹儿的乌龟也不敢骑喽!

我们完成了回填古墓的任务并得到了报酬。路费不足的部分,我通过其他干活门路也挣到了。就这样,九月初时,我已经买好了飞往阿什哈巴德的机票。

然而就在次日,我收到米哈依尔·马松的信后,顿时惊呆了。他在信中写道,今年拨给南土考古综合考察用于田野工作的经费不足,因此,他要我放弃此次行程,而去认真准备塔什干国立大学来年的入学考试。

尽管如此,在没有事先告知米哈依尔·马松的情况下,我于9月16日飞抵了阿什哈巴德。在矿水城机场,是妈妈送的我。那时这个机场很小,所有的服务部门都在一栋一层的建筑里面。她非常担心,所以就一直瞅着乘客人群,想在他们中间找到一位善良的土库曼人,能托他在旅行中给我一点关照。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那是一架神话般的伊尔—18型客机。此后乘飞机旅行的次数很多,都记不清有多少次,飞过许多国家,也坐过许多种型号的飞机。仅在美国,我就在纽约、华盛顿、里士满、休斯敦、达拉斯、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等一些大城市降落和起飞过。而那个时候,这可是我的第一次!永远忘不掉的印象。

飞到阿什哈巴德时还是白天。尽管当时是九月中旬,但这里酷热难耐。当然,没有人接我,我坐上公交来到了位于火车站附近的一家不大的旅馆。当时,阿什哈巴德完全还是一座不大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平房,也都是在1948年那场特大地震后新建的。当然,城里的居民也不是很多。到了第二天,我坐上了那趟很出名的往返塔什干—克拉斯诺沃茨克的列车,当时,有关这趟列车,还有吟唱它的诗歌和歌曲。甚至在参加南土考古综合考察的大学生中间,也流传过一首歌,它开头的歌词是这样的:“把我们送上去克拉斯诺沃茨克的列车,走吧,拉走吧……”

非常遗憾,随着中亚这些独立国家的建立,此趟列车已不复存在。真是太遗憾了!要知道,它曾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铁路,把中亚与外高加索各加盟共和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再往前,通过黑海又连上了欧洲,更何况,它也是一条古代商路的再现。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引 言 / 003

一 基斯洛沃茨克,感受考古 / 007

二 切格姆,最初的考古考察体验 / 031

三 M. E. 马松在基斯洛沃茨克 / 051

四 古老的梅尔夫 / 071

五 在乌兹别克斯坦最初的日子

    与 G. A. 普加琴科娃一起在粟特从事考古勘察 / 098

六 M. E. 马松教授的最后一段路线

   克什考古的地形考察 / 117

结束语 / 132

第二部

 

引 言 / 135

七 塔什干国立大学考古教研室和历史系 / 137

八 大学生科学考古小组 / 165

九 无价知识的宝库 / 181

十 野外考古实践 / 191

十一 梅尔夫古城,南土考古综合考察 / 199

十二 基什和纳赫沙布

     克什考古地形考察 / 212

十三 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间朝向克伦克尔大街的宿舍 / 222

十四 第一次去摘棉花 / 248

十五 暑假,在北高加索的考察和路线 / 255

十六 返回塔什干 / 266

十七 第一次来到巴克特里亚

     哈腾—拉巴特 / 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