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今地名源流考》:
明洪武元年(1368)八月,明将徐达攻取元大都之后,即命指挥华云龙筑城垣。《寰宇通志》载:“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南三门,正南日丽正,左日文明,右日顺承。明成祖夺建文帝位后,改元永乐,于当年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并着手改建都城。《明太宗实录·卷一〇五》载:“永乐十七年十一月甲子,拓北京南城,计二千七百余丈。”这次改扩北京城,从永乐四年至永乐十八年(1406-1420),历14年而成。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这次改扩建的北京城,向南移0.8千米而成如今形制。将原北城拆掉,东西城拆其一部分,另建北城,并将土城改为砖城。同时,把元大都十一门改为九门,南城丽正、文明、顺承三门依旧。明正统元年(1436)十月,英宗朱祁镇又修筑北京城垣,于正统四年(1439)四月而成,完善了各门“楼铺之制”。据明《工部志》载:“更名丽正为正阳,文明为崇文,顺承为宣武,齐化为朝阳,平则为阜成,余四门仍旧。”宣武门,始载国史。
宣武门得名后,历明代未改,清代仍沿用。“宣武”之名与南城左“崇文”相对,世称“左文右武”。宣武门瓮城上,明、清时设置火炮,其门面阔五间(不含廊),通宽32.6米,进深3间,通进深23米,楼连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顶三滴水楼阁式建筑。朱墙绿瓦,城楼二层,颇为壮观。1966年为修京城环城地铁,宣武门仅存的城楼遭拆。
1952年设区,区治广安门南街,以宣武门为名。2010年北京市撤销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西城区,宣武之名仅有地片名存留。
区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深厚,今择其二考释。
陶然亭,亦名江亭。为清代名亭,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之一。陶然亭位于元慈悲庵西侧。明正统四年(1439),为修城墙宫殿,在元代窑厂基础上兴办窑厂,取土烧制黑砖瓦。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便在慈悲庵西侧建亭,称江亭。后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中“陶然”句,命为陶然亭。江藻遗墨“陶然”二字,至今存留于亭内。
陶然亭,何以为名?陶,多指制作瓦器为陶。《孟子·告子下》《吕氏春秋·慎人篇》语句中,释为此义。《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张守节正义:“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然,古同燃。《孟子·公孙丑上》《汉武帝内传》语句中,释为此义。《说文·火部》:“然,烧也。”后引申为照耀、热烈之义,多指心境愉悦之义。陶然,舒畅欢乐的样子。亭,一种让旅人安歇的有顶无墙的小型建筑物。《韩非子·内储说上》《后汉书·西域传》语句中,释为此义。《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陶然亭,让人心情欢悦的亭子。
陶然亭建成后,颇受文人喜爱,更为来京文人必游之地。有清一代,享有隆誉,成为京城一胜景。陶然亭,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面积90平方米。亭梁之上有彩绘,有山水花鸟彩画。亭上有江藻、齐白石、郭沫若所题三大名匾,有林则徐、翁方纲题写的楹联,有江藻、谭嗣同等撰写的序、跋。昔时江藻常邀文人于此雅聚,故留下诗文较多,尤以秋瑾、龚自珍诗文著称一时。近代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在此参加革命活动,也为高君宇及女友石评梅遗骨安葬处。“文革”中,高、石之墓遭毁,今仅剩骨灰等遗物。
陶然亭、慈悲庵,三面临湖,东与中央岛揽翠亭对景,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云绘楼、清音阁相视。陶然亭,四周风景优美,胜迹颇多。1952年以此为中心,建陶然亭公园,总面积56.56公顷,其中水面16.15公顷。园内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公园内建有华夏名亭园,有独醒亭、兰亭、少陵草堂碑亭、二泉亭、浸月亭、醉翁亭、谪仙亭、云绘楼、清音阁等,更逗游人喜爱。
广安门,亦名彰义门。因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故又称彰义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建外城时,其西侧正门为广宁门。清时为避道光皇帝曼宁名讳,改称广安门。原形制与广渠门相同。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因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道,便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始成规制。
广安门。广,宽阔。《诗经·卫风·河广》《苟子·修身》语句中,释为此义。《广雅·释诂一》:“广,大也。”安,字出甲骨文,字形如女人在屋中静待,多释为安定、安宁。《诗经·小雅·常棣》《左传·襄公十一年》语句中,释为此义。《说文·门部》:“安,静也。”门,字出金文。多指建筑物供人畜的出人口。《周易·同人》《左传·文公十五年》语句中,释为此义。《玉篇·门部》:“门,人所出入也。”广安门,谓之宽广安宁之门。为寓意地片名。
广安门未改名之前,当年在城外有两条石砌大道:一为连通永定门与正阳门,为皇帝去天坛和先农坛祭祀御道;一为通向广安门的大道。由于辽南京都城、金中都的都城,中心皆在广安门一带,故广安门大街是各省陆路进京的必经大道,两边楼铺林列,较为繁华。民国二十年(1931)拆掉瓮城。1954年拆掉城楼。20世纪70-80年代,拆完城墙,广安门外大街旧貌不存。
1993年广安门大街加宽至70米,2001年两广路修成通车,这一带经济发展,渐成北京商业中心之一。旧志载:广安门是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与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今遗址无存,仅剩广安门地名,以及由广安门衍生的广安门外大街、广安门外北街、广安门外南街、广安门车站东街、广安门车站西街等地片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