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虽然是一种伴随近代欧洲文化及现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土的舶来品,但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既有的文艺传统与伦理精神结合:正是采诗合乐、以风雅劝世的古典诗乐之教,使得作为一种文艺体裁与音乐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始终以忧国爱民、激浊扬清为其核心内涵,又以融汇中西、华魂洋才为其美学取向。一曲“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标志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本色,暮鼓晨钟之际的风起云涌、嗷啸高咏,借这种形式有了尽情开放的苑囿;面临数千年剧变的音乐文化及歌诗传统,也通过这种音乐文学综合体的创造,进入了辉煌灿烂的新时代。
中国艺术歌曲所经历的一百年,也是人类的音乐生活伴随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一百年,其中物质、技术与心态革命深刻地改变着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时代与生活既是不朽的艺术的活水之源,也是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性与人情的窗口。一百年来,由中国艺术家所创造、演绎与传承的优秀艺术歌曲,犹如秋夜繁星,灿烂无比,又似春日茂草,生生不息。我手写我口,中国之声音起自国人之心田。一百年来的中国艺术歌曲: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繁复、可以朴素、可以炽热、可以淡远;可以浓墨重彩、可以清流宛转;可以登庙堂、可以上战场;可以说情感、可以达思想;可以做黄钟大吕、可以为闾议巷谈;可以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可以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终折中于中正和平,为一代之风雅颂声。作为见证新时期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音乐工作者,我们敢不“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必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通过推动和发扬中国艺术歌曲的事业,再创更多经典,为具有中国特色与气质的音乐文化事业献出自己的全部心力。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欲知新,必先温故。回顾百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厚重斑斓的历程,有太多故事需要讲述,有太多经验需要总结,有太多问题需要回答。反观迄今为止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尽管文献数量巨大、涉及方面繁多,也有一定社会影响力,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对于这一博大精深的论域系统、严谨而全面的集成式研究,事实上还未真正展开。已有的重要论著主要体现了个别学者的创造,但却没有形成一种合力与气派,更没有产生一个兼具思想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理论体系。同研究范式高度成熟、与当下艺术实践关系密切并已完全经典化的19世纪欧洲艺术歌曲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各种并不成熟的传闻和见解,甚至有可能以假乱真、谬种流传,追求21世纪中国音乐话语自信的伟大抱负也就成了无根之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