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医道:健康之道 本自具足》:
1.8 回光守中
中国传统讲究德位般配,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位,就是位次,我们所处的位置。德,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相应的责任。作为一个医生,医者之责任就是为病人担起这个责任,同时也接过了病人的某些因果。如果一个医者修行不够,德行没有配位,不仅无法帮助病患,还会给自己乃至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
在科班殿堂之上,在江湖之中,我们看到许多因为修行没有跟上位次而导致的悲剧。许多著名的针灸医者,给病患解决了无数痛苦,给偏瘫病人带来福音,可是到头来自己中风了!有些医者致力于某一类疾病的专科诊治,到后来发现自己就得了这个疾病,这不仅是给自己带来病痛,给家庭带来灾难,更是对自己的信仰的无情打击。这个是现实问题,我们只有面对了才能去解决,如果持续逃避就只会沦陷得更深。就我身边而言,包括父亲、母亲,都是医生,都在诊治病人,虽然后来父亲加入道教,母亲皈依佛门为居士,但是父亲还是肝癌多次复发,即使屡次战胜癌魔,还是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无尽的苦难。所以从医者,先学自保,救人先自救。医者要想把病患的因果病痛扛在自己肩膀上,负担这个责任,就必须练功修行,从而提高自己的正气,医者能量越高,肩负的因果才能越大。不敢说追求道生的境界,亦要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正气,要锻炼自己的身体,那么就首先要认识我们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什么才是身体的根本。
在现实世界之中,我们看到有一些报道“狼孩”的故事,就是小孩子被野外的动物抚养长大,后来被人们发现,有一些也被科学家进行了研究。狼孩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寿命不长,二来就是无法融入人类的社会,比如无法直立行走,无法与人交流。就算有一些能学会一些词语,但是也只能是学会词语,句子就不会了。于是科学家从这些孩子身上得出了一些观点,就是人类的技能智慧是在社会群体实践中学会的,儿童时期对人的心智发育尤其重要。当然,笔者非常认可婴幼儿甚至学龄前对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但是单纯从物质生命来说,狼孩的身体与人类是没有多大差异的,那为什么这个“神”就没有了呢?《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个说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导致寿命的短暂。但是对灵魂层面来说呢?为什么错过了学龄前这段时间,狼孩就永远失去了语言以及人类意识的本能呢?
狼孩因为这个阴阳离决,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无法合一,导致大多数狼孩都在几岁十几岁死亡。我们在前面“1.6人神”一节中曾提到过,对我们常人来说,有的人能活100多,有的人也只能半百,有的人还会出现夭折。当然,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合力,是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这个内在的“神”的因素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命的周期,生老病死的周期,如果内在驱动是这个“神”,那么随着年纪的增长,这个“神”力下降,人也慢慢衰老死去。如果因为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内外因导致这个“神”力提前衰退,这不就是病吗?所以《太平经》才说:“肝神去,目无明……”由于我们不正确的生活模式,不断地挥霍、消耗了本来可以运转100多年的动力,导致生病,甚至早衰死亡。
道家认为,在学龄前这个时间段还是属于先天的范畴,而所有的修行都指向要从后天返先天的过程,在这个先天的学龄前时间段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与我们有一样身体的狼孩,错过了这个关键期,就无法拥有人的正常意识和语言交流能力,也失去了正常的寿命。这些都是我们要修证的,但是目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论点,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在整体“一”的前提下是可分开理解的。是“一”,也可以分为“二”,我们可以从细节着手,但是不能忘记要在整体观念“一”的前提下去认知。
综上所述,单独从物质身体来认识理解身体,还有太多现代科学未曾探索的地方,我们对身体的理解还是要回到上一小节“气论”之中,气就是光,人秉天地之气而成人,也就是天地之光交感中和而成万物,而人独受天地之灵气,为万物之灵。从气的角度认识,也就是光的角度去认识、锻炼身体。《太乙金华宗旨》认为:“学人但能守护元神,则超生在阴阳之外,不在三界之中,此唯见性方可,所谓本来面目也。”我们医者不追求跳出三界之外,但愿能因此强身健体,在面对临床种种因果之时不被所动已经足够。吕洞宾认为人神分识神与元神,“凡人投胎时,元神居方寸,而识神则居下心,下面血肉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