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为中国原创药事业贡献一生——记川大校友鲁先平
人物小传
鲁先平,第三届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市坪山区生物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深圳市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协会副会长,深圳市成都商会会长,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百华协会(The BayHelix Group)会员,四川大学全球校友创业家联谊会常务理事及生物医药联谊会名誉会长,被誉为“中国原创抗癌药物第一人”。
鲁先平于1963年2月出生于四川成都,1983年获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86年、1988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生物化学硕士和肿瘤生物学博士学位;1989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医学院药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参与创建了位于加州圣迭戈的Maxia药物公司和Galderma Research生物技术公司。
2001年,鲁先平带领团队回国创业,落户深圳,创立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工作。2015年3月,他领导团队研制的中国原创抗肿瘤药物西达本胺(Chidamide)正式上市并大获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中关生物医学与制药专业协会(SABPA)颁发的首届太平洋生命科学成就奖、2015中国医药创新最具影响力创新人物奖等荣誉。
20世纪末,改革开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我国不少行业正在经历由仿制向创新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遇。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创业沃土,不仅有专门的政策、法律、税收优惠等支持,而且市场经济活跃,利于创新。大批企业不断涌人,使深圳发展迅猛。由鲁先平创立的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落户深圳的。
当时,在改革的春风中,虽然很多产业都在快速发展,但是医药产业却发展缓慢:信息滞后,人员短缺,原创药研发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制药企业,达7000多家;我国的制剂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二,但是盈利水平非常低。因为国内绝大部分医药企业都在用低端、低廉的模式做仿制药;大部分原创药研发机构,包括高等院校,也将主要精力放在仿制药领域。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些原创药,往往只是对药品的化学结构做了部分修改,它们虽然有专利保护,但是作用机制、分子结构跟原创药相差不大,在临床应用上并没有创新。究其根本,是因为原创药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很多制药企业不愿意做或无能力做。而那时的外资制药企业,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研发、品牌、商业和学术推广的模式,对中国药企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很多优秀的华裔医药科学家已经成长并成熟起来,鲁先平便是其中一个。
鲁先平自幼便常常看到人们被疾病困扰,被病魔打败,从小就树立了帮助人们摆脱疾病困扰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川大求学时,他选择了生物化学专业。在川大包容的学术环境中,他学会了自由思考,形成了独立思维,并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他用多学科多手段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球、足球和田径等兴趣爱好,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团队精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