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怨鸟来看心理医生:魔法森林里的心灵奇旅》:
有的感染者会频繁出现轻生念头。比如,上周来诊所的蓝精灵小妹大哭着说:最近一个月,我经常和丈夫吵架,每次吵架后,我都很痛苦,痛苦到恨不得让格格巫把自己抓走制成标本。因为我是精灵,只要大脑里一闪现这个念头,格格巫真的就会披着黑斗篷飞上我家屋檐盯梢,然后,我又只得跟着丈夫东躲西藏。
所以,蓝精灵小妹大脑里闪现的这个“念头”也等同于“轻生”。伏丽西称这种频繁出现的轻生念头为“中等强度症状”的典型表现。
如果,感染者不仅频繁产生轻生念头,还出现遏制不住的轻生冲动,甚至做出过几次试图轻生的行为,就应该是“严重程度症状”了。
即使是“严重程度症状”的感染者,其轻生风险也高低不一。从理论上说,最严重的一类“抑郁症病毒”感染者(迄今为止,森林里还未出现过)的症状是:觉得生活没有一点意义,非常无助,没有希望,没有生活和工作的动力和热情,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不与任何人交往。既然对于感染者来说,每天的“生”都是煎熬,他会对这样的“生”异常痛恨,他努力过,改变过,尝试过千万种方法,都无效。他发出愤怒的吼叫,抗议人生,抗议父母,抗议世界,无效。他想拒绝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无效。于是,他就会慢慢走到“生”的对立面——“死”。他认为“死”才是他当下生活的唯一意义、出路、希望和动力(虽然听起来很吊诡和荒谬)。他会憧憬自己得绝症、出意外的那一天,他会幻想出各种逼真的死亡场景、各种自残和轻生的手段,然后,逐一找机会付诸实践。所以,这类感染者的轻生风险是最高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前几类感染者都有主动求治的动机,他们希望接受心理咨询,希望能改变些什么,希望自己不那么痛苦,能正常地生活下去。而最后一类感染者的求治动机很弱,因为他已经把“死”作为他唯一的意义、出路、“希望”和动力。这样一来,每天煎熬的“生”,至少因为有被“死”终止的“希望”,而多了一点难以被常人理解的欣喜和兴奋。
伏丽西耐心地向考拉小姐解释:
“公主怨的症状已到严重程度。所以,假设我仍然劝她不要轻生,仍然为她解说伟大的‘生’之意义,就像大象医生和她那两位可爱的朋友所做的一样,对于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当下,她已经认定,所有和‘生’有关系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只有与‘死’有关的东西,才有意义。如果我继续给她灌输‘生’的意义,她只会想当然地认为,我不理解她,我是众多不理解她的路人甲之一,随后弃我而去。但是,如果我认同她的轻生动机,认同‘死’对于她的意义,就与她建立起了‘同盟’关系。心理咨询要起效,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来访者建立起‘同盟’关系。第二步,想方设法让她离开旧的环境,去做一些新的事情,表面看,她是奔着轻生目的去做这些事,但是,只要她能迈出空心树,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比如捡松果,兑换魔币,她就一定能从中发现新的意义,从而收获‘坐’的意义。发掘‘生’之意义,只有身体力行之道,而无他人灌输之理。发掘了‘生’之意义,才能看到出路、希望,产生活下去的动力。”
听着听着,考拉小姐觉得眼皮越来越沉重。她那两个大大的鼻孔一张一合,像高压锅的排气阀一样,一边呜叫,一边释放热腾腾的蒸汽,头耷拉在一边,沉沉睡去。祖先遗传给她的嗜睡基因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让她在工作期间打盹。
……
展开
——朱鹰(出版人,注册执业医师,《生命的重建》策划者,《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主要策划人之一)
★本书文风机智幽默,文笔相当优美,故事引人入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将严肃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奇幻的童话故事相结合……形成一种严肃与童趣相映、沉重与诙谐相佐、深奥与通俗互衬的独特叙事风格。
——赵小明(著名心理学家,本士音乐治疗创始人)
★深渊的尽头,那来自心识原型的觉性力量却从未泯灭,依然普照大干世界,给人温暖与欢喜。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片“林中空地”,森林之光总是在敞开和遮蔽的交替中若隐若现……本书将文学想象与心理疗愈有机结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阅读快感的佳作。
——赵刚(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德国莱比锡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大奖获得者)
★解决心理问题,不单单是依靠心理学的技巧与方法,它更包含对人性深深的洞察与体悟,对他人的温情与体贴。所以,我们衷心希望社会上涌现出更多像廖峻澜博士这样优秀的心理学家。相信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人们将更加喜乐、健康,我们的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卓杰(身心灵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