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背景/11.1研究目的与意义/11.1.1研究目的/11.1.2研究意义/11.2研究的主要内容/21.3核心概念/21.3.1生态空间/21.3.2生态空间管控/21.3.3生态保护红线/31.3.4自然保护地/41.4生态空间管控对象及范围界定/51.4.1管控对象/51.4.2管控范围/61.5国家生态空间管控政策梳理/61.5.1生态空间管控机制/71.5.2生态空间管控手段/81.5.3生态空间管控保障措施/101.6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目标/111.6.1国家整体生态空间管控目标/121.6.2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目标/131.6.3重庆市落实国家下达生态空间管控目标情况/131.7本章小结/14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借鉴/162.1生态空间管控内涵相关理论/162.1.1空间观点的起源/162.1.2生态空间理论的演化/172.1.3生态空间的内涵/182.1.4空间管控的内涵/192.2生态空间管控对象相关理论/192.2.1生态红线的内涵/192.2.2生态红线的划分/202.2.3生态红线的实践研究/212.2.4自然保护地及其主要类型/222.2.5自然保护地的分类/252.3生态空间管控机制/262.3.1空间管控机制内涵/262.3.2生态空间管控面临的难题/272.3.3生态空间管控政策机制/282.3.4生态空间管控市场机制/302.4生态空间管控手段/312.4.1生态空间管控动态监测手段/312.4.2生态空间管控法律法规手段/312.4.3生态空间管控公共参与手段/322.4.4生态空间管控的技术手段/332.4.5生态空间管控手段现状/342.5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借鉴价值/352.6本章小结/383国内生态空间管控案例借鉴/403.1鄱阳湖流域生态空间管控案例/403.1.1区域概况/403.1.2对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的启示/423.2沈阳市生态空间管控案例/423.2.1区域概况/423.2.2生态空间管控特色/423.2.3对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的启示/443.3成都市生态空间管控案例/443.3.1区域概况/443.3.2生态空间管控特色/443.3.3对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的启示/453.4本章小结/464重庆市生态空间管控现状/474.1重庆市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474.1.1自然环境概况/474.1.2社会经济概况/484.2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概况/484.3重庆市生态空间划定概况/514.3.1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概况/514.3.2重庆市自然保护地划定概况/524.4重庆市生态管控相关政策/544.4.1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政策/544.4.2重庆市自然保护地管控政策/554.5本章小结/575重庆市生态空间分布与特征/585.1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数据特征/585.1.1生态保护红线数据特征/585.1.2自然保护地数据特征/615.1.3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空间叠加分析/635.2生态空间数据特征/665.2.1生态空间在各区县的分布/665.2.2生态空间在功能区上的分布/685.3生态空间图谱特征/725.4本章小结/776重庆市 “十三五” 期间生态空间生境质量评价/786.1生态空间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建立/786.1.1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建立原则/786.1.2数据选择及预处理/796.1.3评价模型建立/806.2生态空间植被覆盖度分析/826.3生态空间建筑指数分析/866.4生态空间斑块破碎度分析/886.5生态空间生境质量评价/916.5.1植被覆盖度评价/916.5.2归一化建筑指数评价/956.5.3图斑破碎度评价/986.5.4生态空间生境质量评价结果/1006.6本章小结/1057重庆市 “十三五” 期间生态空间落地现状典型案例分析/1077.1生态空间落地内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077.1.1生态空间落地内部现状/1077.1.2生态空间落地内部问题及成因分析/1107.2生态空间落地边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17.2.1生态空间落地边界现状/1117.2.2生态空间边界问题及成因分析/1137.3本章小结/1148重庆市 “十四五” 生态空间总量预测/1158.1重庆市生态空间预测原理和方法/1158.2重庆市释碳固碳测算/1168.2.1重庆市释碳总量测算/1168.2.2 2018年重庆市固碳总量测算/1188.3重庆市生态空间总量预测/1198.4本章小结/1209重庆市 “十四五” 生态空间管控建议/1219.1重庆市 “十三五” 生态空间管控问题与成因/1219.2重庆市 “十四五” 生态空间管控建议/124参考文献/12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