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保护性耕作技术
0.00     定价 ¥ 28.2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11653598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精彩书摘
  《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破坏杂草的呼吸作用和能量代谢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取得的。光合作用是一个贮能过程,呼吸作用是一个放能过程。植物在呼吸过程中,形成高能键碳水化合物,为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要的能量。当植物呼吸作用的某些重要环节受到破坏,就会影响整个植株的生存,并导致死亡。例如,茅草枯被吸收进入杂草体内后,取代呼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丙酮酸的部位,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抑制酸和酶的合成,脂肪、糖的代谢受到抑制,导致杂草的死亡。有的除草剂是通过破坏能量代谢,导致杂草死亡。例如,五氯酚钠、二硝基酚和砷酸盐等进入杂草体内,很快被氧化成砷酸,当与磷酸共存时,能代替磷酸起作用,在氧化磷酸过程中成为不稳定的中间产物,并随即水解游离出砷,破坏了ATP的形成,使杂草死亡。
  (三)抑制杂草的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合成
  有许多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后,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抑制了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例如,野麦畏、毒草胺等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后,抑制蛋白质、淀粉酶、核酸的合成,影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敌稗被杂草吸收后,直接抑制核糖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氟乐灵则干扰激素和脂肪的合成;禾草丹、甲草胺、西玛津等除草剂被杂草吸收后,都间接或直接抑制和干扰其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从而造成杂草死亡。
  (四)干扰植物激素
  植物体内含有多种激素,对协调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实不可少的物质。2,4-滴、麦草畏等激素型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破坏了原有的天然激素平衡,使植物出现畸形发育,细胞分裂、伸长和分化不规律,产生生理紊乱,最终死亡。
  (五)阻碍营养物质的输送
  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的形成层构造不同,有些除草剂进入杂草体内通过韧皮部的筛管传导,可使形成层的细胞分裂,过度伸长、畸形和坏死,韧皮部组织遭到堵塞或破坏,阻碍了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使杂草得不到养分、水分而死亡。
  二、除草剂的分类
  除草剂的分类方式,常见的有4种。一是按作用特点分类;二是按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期分类;三是按除草剂的加工剂型分类;四是按除草剂的化学结构分类。
  (一)按作用特点分类
  根据除草剂对杂草的作用方式和能否进入杂草体内分为以下4种类型。
  1.选择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在一定的使用剂量范围内,对一定类型或种属的植物有毒杀作用,而对其他类型或种属的植物无毒或毒性很小。即除草剂对不同植物有选择作用,能选择杀死杀伤某些植物,而对另一些植物无害。如在麦田、玉米田常用二甲四氯、2,4-滴丁酯等,选择防除双子叶杂草;在豆田用吡氟氯禾灵、喹禾灵等,选择防除禾本科杂草。
  2.灭生性除草剂(非选择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对所有的杂草都有毒杀作用,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它可被杂草的根、茎、叶或芽鞘等部位吸收,并通过输导组织将药剂运送到杂草的作用部位,破坏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抑制杂草生长,直到死亡。如常用的草甘膦等,防除田边、公路边、水渠旁、休闲地的杂草。
  3.内吸性除草剂
  这类除草剂,可通过杂草的根、茎、叶或芽鞘等部位器官吸收,并通过杂草内的输导组织而传导到作用部位,破坏杂草内部结构和生理平衡,使其正常的功能受破坏,最后导致死亡。如二甲四氯、莠去津、禾草丹等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多数属于这类除草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第一节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成效

第二章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一节 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
第二节 表土处理技术
第三节 土壤全方位深松技术
第四节 松土补播技术

第三章 秸秆覆盖技术
第一节 秸秆种类和利用价值
第二节 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第三节 农作物秸秆间接还田技术
第四节 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第五节 秸秆能源化技术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杂草控制技术
第一节 田间杂草化学防除
第二节 田间杂草机械防除
第三节 田间杂草其他防除方法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病虫害防控技术
第一节 农田病虫害防治和基本技术
第二节 农田病虫害发生概况和防治现状
第三节 保护性耕作防控技术应用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
第一节 东北平原垄作区
第二节 东北西部干旱风沙区
第三节 西北黄土高原区
第四节 西北绿洲农业区
第五节 华北长城沿线区
第六节 黄淮海两茬平作区

第七章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第一节 一年两熟区小麦免耕碎秆覆盖技术
第二节 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三节 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四节 水稻保护性耕作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
附录二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