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农村现代化的苏州答卷
0.00     定价 ¥ 9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67237490
  • 出 版 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精彩书摘
  这是“农村现代化”概念次在我们党和的正式文件中提出。
  “现代化”一词来自西方。从18世纪80年代起,但凡称“现代化”一般都以工业、技术为标志,基本的内涵是工业文明加城市文明,似乎与农村无缘。
  从社会的步角度看,“现代化”并非仅属于城市,农村同样应该有光辉灿烂的“现代化”前景。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和生存质量为出发点,借鉴现有的具有代表的“现代化”定义,“农村现代化”可以表述为:在当代新科技成果的带动下,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环境优化和民生改善为着眼点,以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样需求为目标,农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的过程。
  农村,直白的定义,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相对于“城市”的称谓。
  农村对于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人类文明都有自己的源头。中华文明是农耕民族创造的文明,是全世界的、5000年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石或基本面是农耕社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耕文化是中华一切传统文化的根和源。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家国一体和天、地、人和谐相生的价值及理念,直国家制度及发展道路的选择,都是植根于农耕文明的由里而外且浑然一体的产物。农村,是中华民族祖先生活的地方。时今日,中国的绝大多数人甚可以说所有人的根都可追溯到农村。对农村的热爱及情感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基。
  数千年来,中国的先哲圣贤、有识之士无不把“农”放在高的位置。“社稷”即土地、粮食,是国家、江山;“桑梓”是田园、故乡;“沧海桑田”是形容世事和时代的变化。
  民主时期,是在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的同时从农村调查入手,找到了中国的方向和道路,发动了的农民斗争,提出了“农围城市”的方略,并终带领中国取得了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从苏州走出去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终生关注中国的农村问题,他认为,农村是事关中国怎么生存下去的大事。从20世纪30年代的“江村调查”到80年代苏南社队工业的蓬勃兴起,费老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不懈地观察研究中国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和农工关系,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的论断。
  中国不能没有农村。,“农为邦本,食为政要”。悠悠天下事,吃饱肚子是等大事。而人的食品主要来源于农业,有农业有农民,有农民有农村。,中国是个人口大国,14亿人口不可能都生活在城市,农村必定是相当部分中国人的生存生活空间。第三,农村具有城市所没有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所具有的特能会愈发彰显出它的珍贵和魅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问题,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里,党中央一再强调农村工作及农村发展的重要,强调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先后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三产融合体”等诸多新概念,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上提法都旨在解决一个带有根本的国家命题——如何实现城市与乡衡、人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融合。
展开
目录
导论
起卷 苏州这方水土
第一卷 振兴乡村产业
一、农业现代化
(一)为保护耕地划红线
(二)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三)优化产业经营主体
(四)全程机械化
(五)科学施肥用药
(六)农作物种业发展
(七)耕地轮作休耕
(八)绿色生产
二、壮大集体经济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样路径
(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三)苏州农村集体经济百花盛放
三、发展新业态经济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农副产品深度加工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
(四)农校农科合作

第二卷 力补乡村短板
一、公共基础设施更广地在农村覆盖
(一)路通
(二)电通
(三)水通
(四)网通
二、基本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
(一)倾斜
(二)下沉
(三)共享

第三卷 彰显乡村特能
一、彰显生能
(一)治水
(二)禁止开山采石
(三)湿地建设
(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彰显文能
(一)吴歌传唱
(二)见贤思齐
(三)“首都”风采
(四)舌尖上的讲究
(五)乡愁有寄
三、彰显体能
(一)休闲农业
(二)组织举办各种农事节庆活动
四、彰显旅能
(一)专业管理的文旅品牌公司
(二)培育本土实力的投资建设企业
(三)精心营造典型成长的良好氛围

第四卷 创新乡村治理
一、党建为“核”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政力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号召力
(三)农村小微权力立体监督网建设
(四)开展“苏州身边榜样”等活动
(五)探索基层党建新模式
二、自治为“本”
(一)扎实做好民主选举
(二)深入民主协商
(三)不断完善村(居)务公开
三、法治为“纲”
(一)夯实法治基础,实施“四个一”工程
(二)法治建设,开展“四方面”活动
(三)提高法治实效,“四大行动”
四、正风为“魂”
(一)以思想建设为
(二)以典型为标杆
(三)以文明实践为抓手
(四)以乡贤文化为依托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