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问题研究
0.00     定价 ¥ 8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0378376
  • 作      者:
    王仰文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仰文,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苏州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泰山学者”高级访问学者。先后供职于地方国家机关和解放军某部政治部。现任聊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聊城法治建设研究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法治聊城研究会会长、聊城市公安局法律顾问等职。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以及中央部委特别委托项目等十余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2019年入选首届“聊城市十大法治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问题研究》:
  责任问题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政府公共权力运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保障。从不同的标准或者角度来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类型也是多元的。
  其一,从政府权力行使结果的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责任追究和消极责任追究。积极责任要求行政决策主体不但要积极作为,而且要正确作为;消极责任则是行政决策主体不作为或者违法作为所负的否定性后果。传统的责任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承担的是一种消极的责任……政府所要履行的是一种消极的义务——不作为义务,即不得以积极行为侵犯公民个人权利;遵守法律,也就是遵守人民共同的意志。这些观念集中表现为一个焦点——控权即控制行政权,以防止行政权力压法、毁法,侵犯公民个人权利”。①但是,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对政府责任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要求政府不仅仅要充当“守夜人”,在保障他们政治权利的同时,也要保障其社会经济权利的实现。在这种层面,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建立了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主体行使监督权力的基本形式,它意味着对行政决策行为和过程的积极与消极后果的奖惩与监督。因而,它不仅强调政府应当履行维护社会秩序、支持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保护公民权利、保护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成为遵守道德的模范、承担国际义务的积极责任,也要让其未能遵守社会规范、实现与其社会角色相应的职责,未能完成或履行职责失误时承担消极后果。对于积极责任的追究需要更为细致的利益衡量和权威的评估机构,在狭义上,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行政决策消极责任追究。
  其二,从行政决策责任产生的原因来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可分为主观责任追究和客观责任追究。主观责任是职业道德的反映,包括伦理准则与道德规范等,这些往往内化于公务人员内心,与其公职身份相关的道德要求,它高于一般意义上的责任承担方式,但又同时包含客观责任类型的精髓和要义。客观责任主要内容包括对公民负责、公共行政人员要对民选官员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上级负责和为下级负责。在责任追究中要正确界定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严,客观责任从轻,不能把主观责任变成客观责任;要弄清是故意还是过失,故意从重,过失从轻。要弄清是失职渎职还是工作失误,失职渎职从重,工作失误从轻。
  其三,从行政决策责任承担主体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可以分为个人责任追究和集体责任追究。这种划分方式源于我国宪法的规定。《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第二十七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民主集中制要求集体统一研究、部署和决策,在集中的前提下发扬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重点是集中。工作责任制则有个人分工负责制和集体领导负责制之别。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各有利弊,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统一于民主集中制之下。集体领导是个人负责的前提,个人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其四,从行政决策责任立法规范来看,在现有各类责任追究的立法规定中,共有14种具体追究方式,包括批评教育、作出书面检查、给予通报批评、公开道歉、诫勉谈话、组织处理、调离岗位、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辞职、免职、降职、党纪军纪政纪处分、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等。这14种方式可以整合归纳为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的责任追究。政治责任就是政治官员履行制定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和推动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执行的职责,以及在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时所应承担的谴责和制裁;道德责任是指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应承担的道德方面的义务;法律责任是行政决策主体在履行行政决策的法定职责过程中因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出现失职渎职、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情形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①在本书中,我们依据责任政府的理论,结合现有的立法与责任追究实践,将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类型主要从政治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三个方面展开。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课题研究的基础意义
二 课题文献研究的综述
三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 课题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一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前提性认知
第一节 行政决策的基本内涵
一 决策的基本概念界定
二 行政决策的法学意蕴
三 作为行政行为的行政决策
第二节 行政决策失误的法学表达
一 行政决策失误的基本含义
二 行政决策失误的逻辑构成
三 行政决策失误的法律特征
第三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法治底蕴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基本含义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理论基础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现代价值

第二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要素界说
第一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主体范围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主体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对象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参与主体
第二节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事项范围
一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事项范围界定
二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事项范围类型
三 重大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事项范围特征
第三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基本类型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类型
二 行政决策政治责任追究
三 行政决策道德责任追究
四 行政决策法律责任追究

第三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实践
第一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观察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历史变迁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文本考察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积极态势
第二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制度困局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法律约束薄弱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主体面临困境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事项范围模糊
四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对象错位散乱
五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法定程序失范
六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效果备受质疑
第三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外在影响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意识影响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体制制约
三 行政决策裁量权的规制难题
四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人为干扰
五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监督乏力

第四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实体法治规制
第一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基本制度
一 决策责任类型衔接制度
二 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三 决策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四 决策责任官员复出制度
五 决策失误经济赔偿制度
六 决策失误责任减免制度
第二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内部规制
一 明确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法定主体
二 严格界分行政决策的责任追究对象
三 明确行政决策追究对象的责任方式
四 理性界定重大行政决策的合理范围
五 科学界定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标准
第三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外部监督
一 规范政党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
二 强化人大为主的异体监督制度
三 增强司法监督政府的力度效果
四 畅通社会舆论监督的有效渠道

第五章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程序法治规制
第一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规制的难题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理念缺失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规范不足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程序操作无序
第二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程序规制路径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线索启动程序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立项调查程序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决定执行程序
四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涉罪移送程序
五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权利救济程序
第三节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特别程序规制
一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听证程序
二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督察程序
三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简易程序

结语 踏在平衡木上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