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文艺学的探索与建构
0.00     定价 ¥ 56.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209125000
  • 作      者:
    孙昕光
  • 出 版 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1-01
收藏
精彩书摘
  《文艺学的探索与建构》:
  四、“文学图像论”的范畴和方法
  文学语言既然是一种“象思维”的语言,即通过“语象”而不是通过概念和世界发生联系,那么,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也就成为文学图像论的核心问题、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相对而言的概念,也是文学和图像关系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
  “语象”(Verbalicon)本是语义学的术语,“新批评派”理论家维姆萨特首先将其移植到文学理论中,意指文学文本以语言为媒介描写出来的艺术形象,并建议用这个词取代含义模糊的“意象”(image)概念。但是,维氏并未具体阐发“语象”代替“意象”的理由,更没有涉及“语象”和“图像”的关联。这显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从索绪尔为语言能指所下的“音”“像”定义出发,借鉴康德的“统觉”概念和心理学的“通感”理论,甚或参照西方现代哲学的“身体”概念和生理学的某些成果重新探讨。
  我们之所以主张将“语象”概念引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并和“图像”概念一起构成文学图像论的基本范畴,就在于“象”和“像”存在着自然的语义联系,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前者是心理的、想象的,后者是物理的、可视的。所谓“文学图像”,也就是和文学相关的图像,作为作品文本的模仿和外化,一方面源自文学原作,同时也不可能一一对应。一般而言,文学图像是文学原作的筛选或省略,或者是一种变形或变相,等等。无论怎样,文学的图像呈现必定来自作品的语象蕴涵,或者说文学语象是文学图像的生成之源,而“文学的图像化”说到底是“语象的图像化”。因此,文学图像论只有立足于语象和图像的比较,才能发现文学和艺术的内在关联及其互文规律,才能对两种符号的互动及其所重构的世界进行有效阐释。这就需要我们摒弃以往所惯用的“宏大叙事”和“高空作业”,通过“文本细读”和“图像凝视”发现和阐释相关问题。
  毫无疑问,将语象和图像作为基本理论范畴,从二者的逻辑关联出发探讨文学和图像关系,特别是二者相互模仿的机制,应是文学图像论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例如诗画关系,有一种现象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那就是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绘画作品,例如“诗意画”,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诗歌作品,例如“题画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即使像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也不能和其“纯诗”的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诗意”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诗画互仿的这一“非对称”效果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普遍存在于语言和图像的相互模仿中。诸如此类的“语图互仿”规律还有很多没有被我们所发现,或者没有得到充分阐释,或者没有在“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进行过阐释,需要我们展开细致而深入的梳理和探讨。
  ……
展开
目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文粹书系》总序
美的创造与休闲
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及其当代价值
善意误读的弊与功
——从《管锥编》对《春秋》“五例”的解读与阐发说起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新世纪文论应会通中西守正创新
徘徊于理论与历史之间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路径讨论之
思潮-范式·文本
——对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点反思
论艺术品与艺术商品的价值
论文学批评的荣辱观核心价值取向的构建
20世纪初至20年代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
规范偏离与莫言小说语言风格的生成
中国传统美学“意境”之“意义域”开放性构成及其学理渊源
1980年代文学中神秘文化思潮的发展轨迹
建立复量符号学
20世纪中后期西方反本质主义美学及其问题
真善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西方艺术中的感性迷狂
“学案”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新突破
——论童庆炳晚期的文艺思想
中西方人格思想的文化比较
新时期文学价值论的演进与论争
关键词创新与中国当代文艺学
动物和儿童的行为与心理材料作为艺术起源材料怀疑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