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在文本与历史之间:中国古代诗学意义生成模式探微(修订本)
0.00     定价 ¥ 72.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010215495
  • 作      者:
    李春青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春青,北京市人,文学博士。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古代文论和文学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兼任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等。独立著述有十三种,另有合著、合译、主编著作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著作曾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项。
展开
目录
绪论 古代文论研究的文化意义——对一种恰当的阐释态度的探寻
一 在对待古代文论的态度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意义何在?
三 走向文化诗学

上编 观念分析
第一章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
一 文化话语权力的转移
二 处于主体与功能之间的士人阶层
三 子学时代文化意义的生成模式
四 诸子之学的几种基本价值取向
五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上)
六 子学时代的诗学观念(下)
第二章 经学与汉代诗学
一 汉代士人社会境遇的改变
二 汉代统治者对士人阶层的态度
三 汉代士人两面性的文化策略
四 汉代经学旨趣
五 经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三章 玄学话语向诗学话语的转换
一 魏晋六朝土族文人心态
二 魏晋玄学之基本旨趣
三 玄学语境中的诗学观念
第四章 道学与诗学
一 “体用”论的阐释模式
二 “体用”论模式在诗学上的运用
三 诗文审美特性的把握
四 两种意义生成模式之关系

中编 范畴分析
第五章 “文”与“道
一 “文”之内涵的历史演变及其所表征的文化意义
二 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自然”与“丽
一 “自然”作为一种诗的风格与境界
二 “自然”作为一种人生理想
三 “自然”范畴的认识论内涵
四 “丽”范畴的含义及其演变
第七章 “情性”与“意
一 “情性”内涵辨析
二 “吟咏情性”所负载的诗学本体论观点
三 “以意为主”与宋代诗学本体论的基本倾向
四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主”的比较
五 两大诗学本体论观点产生的原因

下编 文本分析
第八章 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中的政治意涵
一 文学形式与社会变革
二 文学形式与身份政治
三 文学修辞中的政治意涵
四 分品论人与以品论诗
五 复古观念与文学退化论
第九章 诗人言愁,所愁何事——魏晋之际若干诗歌的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
一 引言:如何进入诗歌文本
二 对建安时期几首诗歌文本意义与文化意蕴的分析
三 对几首正始诗歌的文本分析
四 余论
第十章 心中之景与眼中之景——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之比较
一 对若干陶诗的文本分析
二 对几首谢诗的文本分析
三 陶诗、谢诗主要差异及其文化原因
第十一章 宋诗与唐诗究竟何异——尝试一种文本分析
一 小引
二 从李白与苏轼的诗歌文本看唐诗与宋诗之异
三 杜甫与黄庭坚诗歌文本的比较分析
四 唐诗宋诗相异之文化原因
五 结语
第十二章 宋词的兴起与宋代士人人格结构之关系
一 词之兴起与士人新型文化人格
二 对北宋中期几位重要政治人物词作的文本分析
三 词对于宋代士人之独特意义
四 豪放词出现的文化意义
五 元曲的解构功能
第十三章 《水浒传》的文本结构与文化意蕴
一 《水浒传》的意义生成模式
二 重建文化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四章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一 《三国演义》文本意义的生成机制
二 重建文化历史语境的意义生成模式
三 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
第十五章 《西游记》的文本分析
一 文本的意义结构剖析
二 换一个角度看
三 重建文化语境
四 回到文本世界
第十六章 《红楼梦》文本意义及其生成模式
一 《红楼梦》的文本因素及其关系维度
二 《红楼梦》的文化语境分析
三 在文本与文化语境之间
四 第二个文本意义的生成模式
后记
修订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