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州故事/钱塘江学·严州文化全书》:
建德朱池村的村头有一座朱买臣祠,门口存有石香炉一只,上面刻着“古朱池”三个字。祠堂内供着朱买臣的泥塑像。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村里都延续着请朱公老爷看稻头的习俗,刚出头的早稻,经朱老爷一看,当年准能丰收。而谁家先抬到朱公老爷,谁家就赢得了当年的彩头。朱老爷年年如此庇佑着朱池村的百姓。
朱买臣,江苏苏州人。若不是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发动了七国之乱,穷困潦倒的朱买臣也不会背井离乡逃到今天的朱池村来。据说那一天,朱买臣逃难至此已是筋疲力尽,忽见面前出现一条溪流,清澈透明,便蹲下身来双手掬饮,这一饮甘爽沁脾,就再也不想走了。村民们和善,见朱买臣眉清目秀,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帮助朱买臣一起在附近的小山坞里搭了茅棚安身住下来。这个小山坞,后来被叫作朱家坞。
朱家坞翻过一条岭,有一个幽静的没有名字的小山村。村里有户姓崔的人家,主人注重才学,听说朱家坞有个逃难的书生酷爱读书,几番了解后便托媒人说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朱买臣为妻。
朱买臣在幽静的小山村成了家,并把这个幽静的小山村唤为幽径村,叫着叫着,也就传开了。成家后的朱买臣生活清苦,夫妻俩一起上山砍柴,一起下山卖柴,以此维持生计。可是,朱买臣的书生意气与相对闭塞的乡村是格格不入的,当乡亲们都在田间劳作为生活摸爬滚打时,只见朱买臣却整日沉迷读书而难以自拔,吃饭看书,走路看书,甚至在砍柴卖柴的途中仍不忘怀揣着书,一路背诵诗文。朱买臣就是那种从不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却会发愁手头找不到书看的人。慢慢地,村里村外开始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笑他是个书痴,是个傻愣子,朱买臣却视而不见。
妻子崔氏是个寻常的乡村妇人,她理解不了朱买臣忘我读书的快乐,心里十分郁闷。她不怕过苦日子,可她无法承受背后那些指指点点所带来的难堪,也不断地劝朱买臣不要再读再背诵那些不能当饭吃的诗文,免得人家拿他当笑柄。朱买臣无动于衷,不听劝告,依旧陶醉在自己的诗书世界里,有时吟诵到情节动人之处,发声竟如唱山歌一般的抑扬顿挫,惹得路人纷纷过来围观。
丈夫痴迷读书的疯癫状,让妻子崔氏羞愧难当,她觉得自己在村里抬不起头,每次出门,都是行色匆匆,生怕被人瞧见。终于有一天,崔氏情绪崩溃,执意要与朱买臣解除婚姻。朱买臣挽留她说:“你别看我现在是个穷光蛋,等我五十岁时一定会大富大贵的,你跟我吃苦多年,我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此时的妻子崔氏已是积怨难消,说:“就你这样,不饿死在哪条沟里就算好了,还指望富贵……”两人愈争愈烈,崔氏一怒之下,愤而出走。
中国自古以来,有文字记载的婚姻公案,多为夫休妻,极少有妻休夫的,这事却被朱买臣撞上了。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妻子都守护不了,可见这对当时的朱买臣是多大的打击。但朱买臣并没有被击倒。他不为难崔氏的执意“求去”,也没有让自己一蹶不振。
崔氏走了之后,朱买臣继续独自打柴为生,苦读诗书,依旧边砍柴边歌咏。有一回,朱买臣背着柴走在山间,遇到了前妻崔氏和她的再婚丈夫一起上坟扫墓。朱买臣原本打算快速绕道而过,不打扰前妻,没想到崔氏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的样子,心生怜惜,大大方方地召唤了朱买臣,并分给他一些准备路上充饥的饭菜。可见崔氏并不是个绝情的人。
就这样,崔氏离家改嫁之后,朱买臣一个人过了好些年。
到了汉武帝年间,朝廷实行察举制,规定官员都有推荐人才的责任,尤其是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一次贤才良士。朱买臣的人生遇到了转机。
朱买臣在给地方官吏当力工送东西到长安的时候,结识了当时在朝廷为官的严助。严助在与之交往和考察中发现朱买臣满腹经纶,是个人才。于是,他便以察举贤良的理由把朱买臣推荐给了汉武帝。至此,饱读大半辈子诗书的朱买臣得以为皇上讲《春秋》,说《楚辞》,让汉武帝龙颜大悦,当场赐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