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讲述中国故事/新世纪文学观察》:
激活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语词。它不仅是一种美学观念,它还是作家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是作家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作家建构文学世界的一种价值倾向。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时候是从创作方法、创作思潮的层面来谈论现实主义,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现实主义在根本上乃是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实主义之魂。
自新文学发轫以来,现实主义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多元竞生到一元独尊的历史过程。由于政治因素的强力作用,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更是一度将它推向极致,既留下了有益的文学遗产,也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新时期之初,由“真实性”的论争肇始,现实主义走下“神坛”,逐渐回归到它的平常位置。随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现实主义一方面作为创新的对立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热潮中遭遇冷落,一方面也在焦虑中不断寻求新生 ——从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学等等文学潮流中,都可以窥见试图破茧化蝶的艰辛努力。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现实主义文学在整体上并没有产生像此前曾有过的巨大影响力,其魅力似乎大为褪色。究其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当“纯文学”观念逐渐固化之后,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作家与时代的关系都发生了改变,文学的视点向内转,变得“不及物”,现实主义自然受到冷落;二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文学写作变成了消费性生产,流行的青春文学、玄幻文学、盗墓小说、穿越小说等等都崇尚“白日梦”和“天马行空”,呈现出鲜明的“去现实化”特征。
当时代的整体文学面貌变得越来越肤浅、轻薄、狭隘、空洞和萎靡时,人们对极端个人化的立场、过度自恋化的情感、过于私语化的叙事也就越来越感到厌倦了。在这样的语境下,去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带动同名小说阅读热潮,今年的《柳青传》出版引发文学界重说柳青现象,使得现实主义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借着这样的契机回望与反思历史,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实主义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感染力。
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源自它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它的活力则在于面向现实的开放性。在新的时代,要重新焕发现实主义的魅力,除了对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创作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重新激活现实主义精神 — —开放、批判、求真、人道主义等等都是其题中应有之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