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名老中医黄政德临证经验辑要
0.00     定价 ¥ 45.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37760607
  • 出 版 社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鑫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结合内科博士后,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黄政德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经典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赴欧洲卢森堡作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20项,主编《活学活用温病名方》《心病临床论治精要》《心脑血管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等学术专著10多部。谢雪姣,教授,博士,中美双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中医全科医生,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湖南首届神农人才伤寒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伤寒论》名师空间课堂、省级课程《伤寒论》负责人,“湖南省教学能手”,获省级奖励7项,专利9个,系全国十四五规划教材《伤寒论》副主编,出版著作30余部,坚持经典与临床相结合,善用纯中医方法论洽内妇儿科常见病、疑难病。
展开
精彩书摘
  《名老中医黄政德临证经验辑要》:
  (四)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伤寒明理论》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所以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至于调和之法,戴天章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广温疫论》)可见,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至于《伤寒论》中对某些经过汗、吐、下,或自行吐利而余邪未解的病证,宜用缓剂或峻剂小量分服,使余邪尽除而不重伤其正的,亦称为和法,是属广义和法的范围,它与和解、调和治法所指含义不同,不属治法讨论范围。黄政德认为和法的分类多,应用范围较广。在临床诊疗实践中,黄政德尤其注重运用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方法。
  (五)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同时,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所以黄政德使用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
  (六)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黄政德认为热证最易伤阴,大热又易耗气,所以在使用清热剂时常配伍生津、益气之品。若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或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常常清法与滋阴并用,黄政德认为此时如纯用苦寒直折之法,热必不除。
  (七)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消法与下法虽同是治疗内蓄有形实邪的方法,但在适应病证上有所不同。黄政德认为下法所治病证,大抵病势急迫,形症俱实,邪在肠胃,必须速除,且可从下窍而出者。消法所治,主要是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邪坚病固而来势较缓,属渐积形成,且多虚实夹杂,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瘕痞块、痰核瘰疬等,不可能迅即消除,必须渐消缓散。黄政德运用消法常与补法、下法、温法、清法等其他治法配合,但以消为主要目的。
  (八)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驱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并配合其他治法,达到助正祛邪的目的。虽然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黄政德认为补法的具体内容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在常用的治法分类中包括了分补五脏之精气、血、阴、阳。
  上述八种治法,适用于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黄政德认为临床大多数疾病的病情往往复杂多变,单一治法往往满足不了治疗需要,常需数种治法配合运用,才能治无遗邪,所以虽为八法,配合运用之后则变化多端。正如程钟龄《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因此,临证处方,必须针对具体病证,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通过上述治法理论介绍,充分体现了中医象思维在临床的应用和中医象思维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上编 学术思想及治学特色编
第一章 根植于心的中医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性思维
第二节 整体性思维
第三节 差异性思维(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第四节 跳跃性思维
第二章 重生命质量的治法治则
第一节 正治与反治
第二节 平衡阴阳
第三节 协调脏腑
第四节 调节气血
第五节 调和营卫
第三章 与时俱进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第一节 认识发病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
第三节 探索疾病的基本治法
第四节 拟定疾病的基本方药

下编 名医经验精粹编
第一章 心病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不寐
第二章 肺病
第一节 喘证
第二节 肺胀
第三节 咳嗽
第四节 哮病
第三章 脾胃病
第一节 胃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