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之医家把学好经络作为成为良医的必要条件之一,可叹当今中医之教学,教材中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讲得很少,也很浅,几乎就是经文的翻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走上讲台的,缺少临证经验,对于经络辨证理解不透,讲解时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现在年轻的中医师对于经络辨证每每不能加以运用。有感于此,笔者曾著《被淡忘的经络辨证》《分部经络辨证理论与实践》二书,对经络辨证进行了专题研究,有兴趣的同道可以参阅。
前面说了通过运用经络知识进行望诊从而获知病机所在的案例,接下来说几个运用经络辨证治疗的疑难病例。
病案1 臀部、腰部冷痛两年
先说一个臀部、腰部冷痛两年的病案。
陈某,女,56岁。这患者年轻时是一个跳水运动员,所以水性很好,其得病也非常有意思。深秋时节,与人赌气,便从大桥上跳下去,吓得别人半死,叫来一大堆人打捞,她却从水下溜回家中睡大觉了。但这一跳,就患了这么个疾病,治疗两年未见好转。
2008年8月7日来我处初诊。诉腰部及臀部、双下肢后侧冷痛两年,中西医并治、内服外用兼用两年未见明显效果。虽在炎炎夏日,亦需以棉被包裹下肢,尤其是在工作的空调房中。平素易口腔溃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
这病该怎么辨证呢?《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人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膊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病者的冷痛部位正与足太阳经脉循行部位相符。足太阳经上入风府,与督脉相联,内络于肾。太阳为一身之表,外邪侵袭,太阳每首当其冲,寒邪损伤太阳经阳气,因而就出现了太阳阳气不能温煦肌表的症状,当然先表现在太阳经脉循行的部位上了。外寒经久不解,循经内舍入脏,损伤少阴肾脏之阳气,肾阳虚损,每易浮游之火上浮,出现口舌溃疡等症。由此分析,其治疗一要解太阳经寒邪,二要温补肾中元阳。
对于肾阳虚损,浮游之火上浮而有五官之疾者,此时若单用温阳散寒之品,每致虚火上浮更甚,较理想的治法是采用祝味菊的温潜法,温潜法指温阳药与潜镇药同用。在温阳的同时使用下潜的药物,使温补的阳气下归肾宅,不至于使口腔溃疡加重。温阳药如姜、桂、附大扶颓衰之元阳;配潜镇药如龙骨、磁石、牛膝、三甲(牡蛎、鳖甲、龟甲)等以潜制其虚亢之阳。适用于阳浮于上、上盛下虚之类的阳虚证。
温潜法的应用最早可上溯至张仲景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近代擅用温潜法的医家首推上海名医祝味菊和徐小圃。在两位先生的医案中,屡见附子与潜镇药同用,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足见其应用范围之广。本法的配伍原理,《伤寒质难》曾论述:“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原,导龙人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祝味菊先生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附子兴奋,配以磁石,则鲜僭逆之患。”徐氏在运用附子时,辨证属下元虚寒者,则必伍用磁石、龙齿,可制潜附子走而不守之性,使其偏于温下益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二位先生的著作,必能受益良多。笔者常将此法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失眠、心悸、慢性咽炎等诸病,常常获得佳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