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桥上桥下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0.00     定价 ¥ 49.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32181872
  • 作      者:
    李晓杰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桥上桥下的中国》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烽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本小书或许能为您提供所寻求的答案。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晓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地理研究室主任。著有《东汉政区地理》(1999)、《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2004)、《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2009)、《疆域与政区》(2011)、《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2014)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桥上桥下的中国》第三章《力与美中奏和弦——构建之妙》选读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人们会造桥时候起,就想把桥造得美些,但由于还没有系统地上升到理论高度,所以还不能把这些素朴的美学意识称作科学,况且美学这一名称是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m)首先从哲学中提炼出来的。至于“桥梁美学”这一名词,.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步为桥梁界所接受的。1976年,西德桥梁专家莱翁哈特(Leonhardt)在第十次世界桥梁和结构会议上号召各国都在桥梁学会下开设桥梁美学分会,得到若干国家的响应。桥梁要造得美些,让人能从中发现桥梁的美学价值和景观功能,这是人们的呼声。

桥梁美学,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可以追溯到两千2000多年前的桥梁建筑艺术实践之中。本章择取几个主要的方面来欣赏一下无处不在的桥梁美学。

 

一)协调与对称

 

环境的协调

 

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的万年桥,是江西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横跨盱江,背靠武冈山麓,造型单薄轻巧,具有南方古石拱桥特色。

该桥始建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竣工于清朝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为大麻条石拱桥,24墩,23孔,桥长411米,宽6.3米,高10米,每孔拱圈跨度14米。桥体采用条青石结构,拱圈顶采用纵联式垒砌。其桥志载:

用此筑法,不患其湿,而患其燥。土可养石,灰(石灰)可胶土,卵石以灰为骨,实为妙也。

盱江水深流急,河床水文地质十分复杂,当时工匠采取的施工方法是:第一步作堰,用竹片做竹笼,内填沙土围成第一道防水墙;第二步在围堰内清理墩基,用木料做作笼架,内外两层,木板中间填沙土,形成第二道防水墙。将第二道堰内水抽干后,再在堰内做墩脚,出水面后搭架砌拱圈。桥墩前面分水尖仰而高,后墩较低,呈“金钢雁翅式”。

这座宏伟的古石桥与武冈山层层峰峦、山巅倒影、巍峨宝塔遥相呼应,山、水和桥有机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样的场景在中国是比较多见的。就是因为我们的造桥先人,也有一定的审美意识,知道桥梁固定在一个地点,与附近的自然景物以及人工建筑物同处在人们的生活空间中,构成了整体景观,人们在过桥的同时也往往会希望桥梁和环境能够相协调适应,做到互相配合,融为一体。

所以建桥者在构思桥梁建造时,看到了当地的实地环境,采用了中国庭园艺术所强调的“借景”概念,在观赏的视野中,使占地有限的庭园包容下本来不从属于这一个体中的景物,南城万年桥就是这样,以高山、江水、宝塔为背景组成协调亮丽的风景画的。

 

主从与对称

 

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城西面,有一座17孔大石拱桥,横亘于泸江河和塌冲河交汇处的河面上,因两河犹如双龙盘曲,故而将桥取名为“双龙桥”。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始建3孔,后因塌冲河改道至此,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居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14孔,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该桥又称为“十七孔桥”。

双龙桥由数万块巨大青石砌成,全长148米,桥宽3至—5米,宽敞平坦。桥上建有亭阁3座,造型别致。其中的中间大阁为三重檐方形主阁,高近29米,边长16米,层檐重叠,檐角交错。拾级登楼,可远眺万顷田畴,千家烟火。南端桥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檐角飞翘,玲珑秀丽。亭阁后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全部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比原建的更为气势恢宏。双龙桥是云南省石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承袭我国连拱桥的传统风格,是我国古桥梁中的佳作。

双龙桥在建筑上颇具特色。整座桥是以中间的亭阁为中心,下跨一大孔,两边各有8个小孔对称分布,体现出桥梁美学中“主从与对称”的概念。建桥者在桥梁体型的安排上突出中心部位作为“主”,两侧部位起到衬托作用作为“从”,并以中轴线对称布置,从而使整个桥梁体型关系主次分明。再加上对称形象,匀称悦目,引起人们一种庄重、均衡和稳定的美感。

在我国古代,很多桥梁布设桥孔经常采用奇数的传统做法,这也符合河道的自然状态,一般河道中间为主流,水深湍急,所以要安排一个主孔,两边水流平缓,于是设边孔,同时在主孔上构思如何加大中轴线的支柱作用,形成稳定和谐美观的视觉效果。


展开
目录

一  天堑条条变通途——古今史话 / 001

二  梁拱锁浮齐斗艳——营造之术 / 025

三  力与美中奏和弦——构建之妙 / 059

四  别具一格美如画——园林飞虹 / 083

五  文人墨客竞折腰——诗中赏桥 / 107

六  苍龙负空连胜负——桥上战事 / 161

七  人杰桥灵忆往事——佳话典故 / 193

八  鹊桥仙中桥仙缘——神话传说 / 219

九  年年岁岁心系桥——桥俗民风 /239

主要参考书目 /27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