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散文以描写真实人物、事情为基础,允许适当的艺术加工。通过对生活片断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其社会意义。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上下几千年、天南地北“混为一谈”,工农兵学商“走到一起”,内容海阔天空,“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不入其范围。神不散,中心思想鲜明、思路清晰、线索清楚。
取材广泛是散文的另一特点。所见、所闻、所感,历史、现实、未来,人物、事情、事物、山河风光,等等,都可出现在散文里。讴歌自然,更穿透人生,解剖社会;寄寓人生百态,更进射崇高思想光辉,闪现伟大精神境界。
写法自由也是散文的特点。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可以以一种为主,兼有其他,也可包揽一切,熔于一炉。
多用第一人称写。或自由地畅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或以“我”为线索把所见所闻贯串成篇。
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又泛指除了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现代散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散文专指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有记叙散文、议论散文、抒情散文三类。其中记叙散文包括记人、叙事、状物、写景、片断、对话散文,游记、参观记等。广义散文除了普通散文外,还包括杂文、故事、寓言、童话、日记、人物传记、回忆录、随笔、报告文学等。
写人散文
写人散文:或写一个人的几件事情,或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写几个人、一个群体等。
客家人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后,不少军人留守当地。接着,不少军属、商人、移民、官员等从中原前来岭南定居。西晋末永嘉年问(4世纪初),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为战乱等南徙渡江。唐末(9世纪末)以及南宋末(13世纪末),又有大批汉人过江南下至赣、闽及粤东、粤北等地。他们自称“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以后遂相沿而成为他们的自称。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一、客家渊源
黄河中游、洛水流域称“河洛”“中原地区”。河洛地区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宜种作物。从远古起,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生产劳动,缔造了文明。在七千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村落棋布,人们在这里打鱼狩猎、纺织稼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在河洛地区的人们懂得制作青铜器并创造了文字,都市也逐渐成形。河洛地区是中国最早建立国家的地区之一,洛阳是中国历史上19个王朝的古都。每逢封建王朝改朝换代、政局动荡,或者黄河泛滥、田园荒芜,河洛地区的汉族士庶,都会有不少人向南迁徙,在异乡重建家园。他们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中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他们与当地民族相互交流,并吸收当地的文化与语言,形成客家人,或称“客家民系”。因此,客家民系源于中原,根在河洛。
二、客家迁徙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秦军兵分五路平定百越。从此,中原人因仕宦、随军、业贾而客居岭南者渐众。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守在那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等问题,曾上书朝廷请求拨三万北方妇女南下,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员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不过,这只是客家人大迁徙的“前奏”,真正的大迁徙从西晋开始,共五次。
第一次大迁徙在西晋末年。统治阶级腐败、民族矛盾激化,引起永康元年“八王之乱”,继而在永嘉年间(307—313),既有百姓与统治者的矛盾,又有种族矛盾,不堪痛苦的汉人因而大举南迁。他们由中原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人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朝东则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
P102-10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