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
二、中医重“道”,西医重“器”
诊断和治疗是临床医学的两个基本步骤。中医有其特有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归纳方法,即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西医则依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各种特殊检查,分析病变的各种细节。
西医以物质为基础,以分析的方法为手段,从基础医学到病因学、病理学,都以阐明物质的结构、变化为目的;而中医以整体观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疾病,这种整体特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意象思维和类比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关注的是事物的属性而不是其物质性。
中医的病因,外感有六淫,内伤有七情。六淫和七情都是对致病因素的属性判断,而不是具体的致病物质。拿最常见的感冒来说,西医简称“上感”,病变部位明确,是上呼吸道;病因清楚,是由感染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还要进一步判断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对致病因素要了解得非常具体。同样是感冒,中医称之为“伤风”,一个“伤”字表明,中医认为在人体和病邪(疾病)的抗争中,正气受了伤害,即使对这样一个局部的小毛病也要从整体来认知。
三、中医提倡中和之道,西医重视指标达标
西医一般以局部病变是否治愈,各项化验指标是否恢复到正常范围来判断治疗的效果或作为是否康复的标准;而中医则提倡中和之道,“和”就是阴阳平衡或协调,这是最高境界的健康。
阴阳平衡是一种属性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只有相对的和谐。人与人不同,健康人、病人,青年人、老年人,他们的阴阳平衡就不可能处在同一个水平。得了病能完全恢复健康当然最好,但这只是阴阳平衡的理想状态,对更多的人或在更多的情况下,则要结合个体的情况来维护阴阳平衡。例如,对老年人,不可能要求他们的各项生理指标都达到青年人的水平,他们的阴阳平衡主要体现为在老年机体功能衰退的前提下做到气血调和。
四、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西医的物质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西医不断地吸收人类积累的知识和创造的成果来推动自身的进步。X线、CT、磁共振、PET等影像学诊断设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病变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水平;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进步,成为阐明病变功能基础的重要手段;各种高精度分析技术的出现,使人们能够了解体内的微量物质,甚至衡量物质的变化;各种介入治疗手段的问世,对病变的治疗更加精准,对病变以外组织的损伤大大减少;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问世,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疾病发生的机制和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病治病奠定了基础。21世纪是现代科学不断有所突破的世纪,也是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世纪。
反观中医,其特殊的科学思维方式、重“道”轻“器”的属性观,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其结果是:中医长期游离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之外,难以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最新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方法、技术不能代替中医的整体思维,对中医病变属性的判断少有帮助。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的年代,中医的这一弱点显现尚不充分;但人类一旦进入高科技时代,与快速进步的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就显得十分迟缓了。
有识之士在西方医学传人之初,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觉察到中医和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意识到中医学必须和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中西医结合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陈可冀院士领衔的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的研究,吴咸中院士牵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研究,以及以沈自尹院士为首的中医理论肾本质的研究等。
这些成果虽然分属于不同专科,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较好地处理了中医和西医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差异,尽量吸收二者的长处。以活血化瘀防治冠心病为例,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是心肌供血不足;中医因其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宏观表现而辨证为胸痹,即心脉闭塞不畅的血瘀证,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气虚、阳虚、痰浊等。血瘀证只是一个属性的结论,到底涵盖了哪些具体的病变,传统中医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气虚、阳虚和痰浊为其病因的看法又表明中医意识到胸痹这一局部病变的根源是在于整体的功能失调。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发现冠心病血瘀证不仅有血液的高凝、高聚、高黏这些狭义的导致血脉闭塞的病理基础,还有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脂的异常,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增殖,炎症反应等病理,深化了对中医血瘀证的认识。西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很多,但一种或一类药物往往只针对单一或少数靶目标,中医的活血化瘀结合病因标本兼治,不同于西药如阿司匹林只是降低血小板聚集,而是通过整体调节改善血流动力、血液流变,以及对造成冠心病的上述多个病理环节而发挥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疗效明显而稳定,大大丰富了冠心病综合治疗的手段和内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