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鲍之交
中国古代流传着很多经典的友情故事,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知交就是其中之一。管仲虽然是贵族出身,但由于家道中落,早年生活十分贫困。他和朋友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喜欢趁机占鲍叔牙一些小便宜,但鲍叔牙并没有因此而苛责他。后来他们做生意失败了,鲍叔牙也不认为是管仲水平不行,而是觉得这是时机的问题。他们又一起当过兵,管仲三次临阵脱逃,鲍叔牙也不认为是管仲胆怯,并理解管仲这么做是因为家里还有需要他去赡养的老母亲。
后来,他们两人得到了齐国君主齐僖公的信任,分别成为两位齐国公子的辅臣。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辅佐公子小白。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齐襄公。但是,齐襄公品行不佳,还因为一桩丑事杀了鲁国国君。管鲍二人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分别带着自己辅佐的公子投奔他国。管仲和公子纠去了鲁国,而鲍叔牙和公子小白则去了莒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齐国陷入内乱之中。管仲和鲍叔牙感到时机成熟,分别让自己的公子出发返回齐国。管仲听说公子小白已经率先在回国的路上,于是亲自先行前往途中埋伏小白。在见到公子小白的车马后,管仲一箭命中小白,对方应声倒下。管仲以为对方已死,就带着人马返回鲁国。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被杀死,那一箭射在了他的铜制衣带钩上,他只是佯装死去。就这样,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成为齐国国君,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本来打算任命功臣鲍叔牙为国相。鲍叔牙却说:“我的治国才干不如管仲,如果齐国想成就霸业,应当任用管仲为相。”
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要求鲁国将管仲交还齐国由自己亲自处置。管仲心中明白这是鲍叔牙的计谋,在路上不停地催促押运人快马加鞭。管仲到达齐国后,齐桓公亲自迎接,并在几天后,拜管仲为相,尊称他为“仲父”。
说到和鲍叔牙的这段友情,管仲每每不由感慨:“我虽是父母所生,但鲍叔牙才是最了解我的人啊!”
二治齐称霸
管仲成为齐相后,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想要富强,首先要得民心、爱百姓,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百姓生活富足。只有解决了百姓的生存问题,才能进一步在思想上教化他们。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管仲通过政令实行了多种经济措施,例如开发山林,发展盐铁业、渔业等,并裁减冗余的军队,实行“精兵”战略。在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下,齐国发展得欣欣向荣,仅仅几年问就具备了成为春秋霸主的经济实力。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又听从管仲的建议,在北杏(今山东聊城东)与宋、陈、蔡、郑等国会盟。为了增强齐国的威信,那些受到邀请,却没有参加盟会的国家均被管仲派兵消灭。
公元前680年,管仲再次建议齐桓公联合宋、卫、郑三国会盟,并在第二年进行了第三次会盟。三次会盟之后,齐国在各国的威信大大提高,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公认的霸主。
最终,经过管仲近三十年的经营筹划,齐桓公先后主持三次武力会盟和六次和平会盟,并帮助王室平乱一次,从而有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美谈。不过,成就了这番王侯霸业的管仲,虽然立下大功,但态度依然谦恭。在帮助王室平乱之后,周襄王准备用上卿的尊贵礼仪为他庆功,但他只是在谦让后接受了低一级的礼仪。
P2-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