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非天生的圣人,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努力,特别是在小的时候,孟母给予了他很好的教育,使他成长为一代名人。
孟子小的时候,住在一片墓地附近,经常能看到举行丧事的情景。开始的时候,孟母没有觉得有什么影响。一天,村里又在举行丧事,孟轲好奇地去看热闹。看到大家都在哄抢供果,孟轲也抢了几个。他兴冲冲地跑回家里,把供果给妈妈吃。孟母面色一沉,问东西是哪里来的。孟轲不敢撒谎,告诉母亲是从丧礼上抢来的。孟母又问他平常都玩什么,孟轲回答说:“我们学着那些丧葬的人,有的抬死人,有的吹喇叭,可好玩了,可像了。”孟母看着孟轲天真的脸,叹了口气。当天,他们就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个集市附近。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孟轲可开心了,很快就和小伙伴们混熟了。一天,孟母发现孟轲正在用泥巴捏东西玩。她很好奇,这个孩子在做什么呢?她没有打断他,而是耐心地在旁边看。她看见孟轲把一团泥巴很快地捏成了一只小猪,然后举起小竹片,将“小猪’’切成了几块,嘴里念念有词地开始叫卖。孟母心里一惊,这不就是邻居屠夫老张杀猪、卖猪的样子吗?孩子这样下去怎么能专心读书呢?第二天,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一个学馆旁边。学馆经常往来的都是读书人,他们高雅的风度、从容的举止、优雅的气质,让孟轲非常羡慕。渐渐地,孟轲开始和伙伴们一起演练揖让进退的礼仪,虽然很是幼稚,但也让孟母非常开心。因为她知道,这次搬家为孟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良好的环境中,孟轲开始喜欢上了学习。他天天读书习字,让孟母非常欣慰。但是时间长了,孟轲又开始怀念以往自由自在的日子,无论是在村里和小伙伴一起玩丧葬游戏,还是在集市上玩耍学叫卖,都比在学堂里读书有趣得多。孟轲耐不住寂寞,开始背着母亲逃学。
一天,孟母在屋里发现孟轲忘记带书去学堂,她生怕耽误孟轲上学,连忙拿起书给孟轲送去。当她赶到学堂时,竟然发现孟轲不在,不知道到哪里玩耍去了,而且竟然已经连续好几天没有上学去了。孟母非常生气,一边往家里走,一边想如何教育孟轲。
玩了一天的孟轲回到家里时,发现母亲正在像往常一样织布,暗暗地松了一口气。孟母抬起头问他:“学习怎么样了?”
孟轲吐了吐舌头,有点儿不好意思,他知道一定是自己逃学的事情被母亲发现了:“马马虎虎呗!”然后他又说,“我是玩了几天,过几天我再学也来得及呀!”
孟母看到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非常恼火,一下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
孟轲吓了一跳,他知道母亲织布非常辛苦,经常织到很晚才休息。这一剪断,布就没法卖了,母亲还要重新织。他着急地说:“妈妈,您这是怎么啦?织布多不容易呀!”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增长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祸患。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受苦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我半途而废,难道可以让你长期有衣服穿、有粮食吃?如果女人荒废了自己的劳作,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就要吃苦受累,没有希望了。”
孟轲听了母亲的一番话,看着母亲劳累的样子,严肃的面容,再看看母亲辛辛苦苦织了好几天的布匹断落在地上,一下子就醒悟了。自此,他从早到晚勤奋学习,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他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P1-4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