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重返13岁的艺术思维课
0.00     定价 ¥ 58.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22508139
  • 作      者:
    [日]末永幸步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真正的艺术家,只做3件事:

ü 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

ü 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ü 据此提出“新的问题”。

 

这就是艺术思维的本质,也是我们天生的思维方式,它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21世纪,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20世纪,照相机的出现亦是如此。

本书用6幅20世纪传世名作,串联起艺术家对于艺术思维的天才式探索,

这些洞见对于激发每个人的奇思妙想都大有裨益。

 

本书让我明白美术这门课程的目的原来是要塑造人们的思维能力。

——藤原和博 日本教育改革实践家、畅销书《如何有效阅读》作者

“思考”之前是“观察”,没有“观察”就说不上“思考”。

——山口周 日本作家、《为什么商界精英都在培养“美意识”》作者

有趣到炸裂!读了这本书,我才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过去“手工只能得2分”却一直被现代艺术所吸引。

——中原淳 日本立教大学经济管理系教授


展开
作者简介

末永幸步,艺术家、东京学艺大学研究员。她曾任中学美术教师,目前作为东京学艺大学研究员从事美术教育研究的同时,还经常接受电视台等媒体邀请,向公众普及艺术思维。

她对美术教育偏重于知识和技巧的传授提出质疑,提出美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开拓看待事物的眼界,引起全日本重视美感以及创造力教育的热潮。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从不曾仔细观看一幅画

接下来,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刚才你看画的时间和看画下面的文字说明的时间,哪一个更长?

我想恐怕很多人都是几乎一直在看文字说明。

或者还有人觉得“还要欣赏?怎么这么麻烦……”,然后直接 就翻到了这一页。

我在美术大学学习时也跟大家一样。

我虽然经常去美术馆,但对每一幅作品只瞄上寥寥几秒,就马 上开始看作品旁边画的名字、创作年份和解说等文字内容,然后就 觉得大概看懂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去美术馆,更像是为了“确认”,即对比和 确认作品的信息和实物,而不是为了“欣赏”。

这样一来,我们本应看到的却看不到,本该感受到的也感受不到。不过话说回来,“深入欣赏一幅作品”其实要比我们想象的更难。 我们自以为一直在看画,可脑子却渐渐地开始走神,不知不觉 就想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即使面对那些看上去能充分激发想象的艺术作品,很多人也仍然会走神,可以说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啊。

大多数人都说不上拥有“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便以为掌握了全貌,却忽视了真正重要的部分。

这样下去真的没事儿吗?

大人在《睡莲》中找不到的东西

“画里有青蛙!”

在冈山县的大原美术馆里,一个 4 岁小男孩指着《睡莲》说。

请问大家在前面这幅画里看到青蛙了吗?

可能有的读者又特意翻回到前面,想看看哪里有青蛙,不过很

遗憾,这幅作品里其实没有青蛙。不仅这一幅没有,莫奈《睡莲》

系列作品都没有画过青蛙。

美术馆的策展人当然知道画里没有青蛙,所以他反问道:“青蛙

在哪里啊?”

小男孩回答说:

“青蛙刚跳到水里。”

我认为这才是原本意义上的“艺术欣赏”。

小男孩没有想着从作品的名字和文字说明等信息中寻找“正确答案”,而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作品,得出“属于自己的答案”。

听到小男孩的回答,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会觉得无聊吗?或者太孩子气吗?

实际上,不论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有拥有“自己的视角”,才能获得成功,享受幸福的人生。

如果面对一幅静态的画都说不出“属于自己的答案”,那又如何在激荡起伏、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呢?

中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竟然是美术?!

那么接下来,欢迎大家来到“重返 13 岁的艺术思维课”。我叫末永幸步,在日本的国立和公立中学担任美术老师。

大家对“美术”课有什么印象呢?

请各位一起来回忆一下学生时代的情景吧。

“我从来就不擅长画画,所以不太喜欢美术。”

“我可能是缺少美感,所以美术成绩一直都很差。”

“我觉得美术课对人们的生活没什么用。”

我作为美术老师,看到很多人这样回答,别提多么遗憾了。

大家对美术的这种畏难情绪,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我一直认为,有一个明确的节点,大家都是从这个节点开始讨厌美术的。

这个节点就是本书书名里的“13 岁”。

请大家看前页的图表,这是我根据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的“最喜欢的科目”的调查结果制作的。

在小学阶段,图画手工排在第 3 名,属于比较有人气的科目。

但到了初中,“图画手工”变成了“美术”, 受欢迎程度就急剧下降了。

从不同科目从小学到初中的变动情况中,可以发现美术在所有

科目中的下降幅度最大,成了最不受欢迎的科目。

这样来看,很有可能是在“13 岁前后”这个时间点上,讨厌美术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

大家也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升初中后的第一次美术课要画自画像,和专门学过画画的同学相比,我画的画太糟糕了,觉得特别羞愧。”

“我其他科目的成绩都还说过得去,只有美术不行。我一直不知道美术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的分数总是很低,所以特别不喜欢美术。”

“我只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美感。”

“我们有一次期末考试前突然开始学习美术史,要死记硬背很多作品的名字,真是莫名其妙。”

其实上面这些情况如今依旧存在。作为一名教师,我了解到的学校教育大部分都是侧重传授画画或手工的“技巧”,以及关于过去各种艺术作品的“知识”。

“画画”“做手工”和“获取艺术作品的知识”等看似在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却反而抹杀了每个人的创造性。

这种偏重“技术和知识”的授课方式,可能就是让学生从初中开始对“美术”产生畏难情绪的元凶。


展开
目录

序言 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青蛙”

导言 什么是艺术思维——假如把艺术比作一棵植物

第1课  什么是“好作品”——拉开艺术思维的帷幕

第2课 什么是“真实”——真实世界的“谎言”

第3课 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是什么激发了想象力

第4课 什么是艺术的“常识”——从“视觉”到“思考”

第5课  我们看到了“什么”——从“窗户”到“地板”

第6课 什么是艺术——艺术思维的极致

终章  “有爱”才有艺术思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