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自治单元
(二)组织载体
(三)村民理事会
三 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中国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历史回顾与演变逻辑
一 中国古代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产生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二)秦至隋唐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三)宋至明清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二 近代以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产生与演变
(一)清末时期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二)北洋政府时期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三)国民政府时期农村基层自治组织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乡(行政村)政权并存组织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组织体系
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一)以自然村为基础的自生自发组织
(二)以建制村为基础的规范规制组织
(三)建制村之下的内生外动的新组织
第三章 村民理事会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 村民理事会产生的背景
(一)经济结构变化
(二)政治民主发展
(三)人口流动加快
(四)居住空间重组
(五)治理半径扩大
二 村民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一)部分地区零星产生阶段(1989-2006年)
(二)局部地区试点和推广阶段(2006-2014年)
(三)全国范围内试点和推广阶段(2014年至今)
第四章 村民理事会的组织性质与组织类型
一 村民理事会的组织性质
(一)单元微自治组织
(二)群众自主性组织
(三)议事协商性组织
(四)上下沟通性组织
(五)自我服务性组织
二 村民理事会的组织类型
(一)名实型理事会
(二)纵向型理事会
(三)交叉型理事会
(四)职能型理事会
第五章 村民理事会组织变革与治理创新的实践成效
一 村民理事会的微组织结构组成
(一)整合基层“五老”人员
(二)实行民主选人方式
(三)建立清晰角色结构
(四)构建熟人治村模式
二 村民理事会的微组织制度建设
(一)村民理事有章可依
(二)议事规则相对明确
(三)财务制度基本构建
(四)村务监督有规可循
三 村民理事会的微组织运作管理
(一)组织动员群众
(二)筹集管理资金
(三)推动项目实施
(四)从事公益服务
(五)调解矛盾纠纷
四 村民理事会的微组织功能发挥
(一)组织载体相对适宜
(二)自主治理充分体现
(三)组织沟通比较顺畅
(四)治理成效相对突出
第六章 村民理事会组织变革与治理创新的主要障碍
一 微组织结构组成的缺失
(一)年龄结构偏向老化
(二)产生程序不够规范
(三)家族宗族势力侵扰
(四)组织关系不够明确
二 微组织制度建设的失范
(一)章程总体不够完整
(二)议事制度不够规范
(三)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三 微组织运作管理的困境
(一)群众组织动员不易
(二)资金筹集管理困难
(三)项目推进仍存掣肘
(四)公益任务负担过重
(五)矛盾调处化解乏力
四 微组织功能发挥的不佳
(一)微组织自治性不足
(二)政府有效引导缺乏
(三)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四)协同治理能力不强
第七章 村民理事会组织变革与治理创新的完善策略
一 优化微组织结构组成
(一)优化组成人员结构
(二)完善选举产生机制
(三)防范不法势力侵入
(四)理顺组织关系网络
二 加强微组织制度建设
(一)完善组织制度文本
(二)规范协商议事流程
(三)健全民主决策制度
(四)强化内外监督机制
三 强化微组织运作管理
(一)创新群众动员方式
(二)规范资金筹集管理
(三)协力推进项目实施
(四)合理设置公益任务
(五)增强矛盾化解能力
四 促进微组织功能发挥
(一)推动组织赋权增能
(二)加大引导扶持力度
(三)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四)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村民理事会访谈提纲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