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名人》:
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子李承乾,生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最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对李承乾非常看好,注重对他的教育与培养,每次出巡之时,经常让太子监国。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的表现越来越不能被李世民所认可。他长居深宫,慢慢地养成了任性、贪于声色犬马的品性,漫游无度;喜好胡人风俗文化,喜欢穿胡服、食胡饭,甚至学习突厥语,并在宫中设置部落帐篷,与侍从居住其中。为了使李承乾能够成长为一名贤君,为了实现皇权的平稳过渡,李世民安排了一批大臣辅佐。年幼之时,李承乾尚能对这些顾命大臣非常礼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排斥李世民的政治安排,甚至要刺杀辅佐大臣。这些与李世民能够经常体察民情、虚怀纳谏、勤勉朴素,倡导偃武修文、崇尚礼乐之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国家来说,李承乾的做法太过于儿戏,缺乏贤明君主的作风,甚至丧失了雄厚的政治实力。
正当此时,李世民的四子,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成长起来,并有问鼎的野心。在李世民看来,四子李泰继承了自己和长孙皇后的优点,聪敏而有胆识,能够广泛地结交人才。李泰越来越得到李世民的宠爱,而太子承乾越来越失去李世民的信任,唐太宗逐渐萌生了废立的想法。李世民允许李泰在魏王府开馆纳士,实际上就是默许了李泰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能够与太子相抗衡。李泰势力的发展、李世民的日益冷淡,使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李承乾既得不到李世民的支持,也难以得到大臣的充分拥护。于是,他只能采用旁门左道的方式,打击李泰,巩固自己的地位。李承乾曾派刺客谋杀李泰,但没有得逞;继而,妄图以宫廷政变的形式,逼迫唐太宗彻底放弃废立太子的决议,甚至逼迫唐太宗退位。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齐王李佑在齐州谋反,但很快就被平定下去。在审讯的过程中,李承乾的得力干将纥干承基供出了李承乾密谋叛乱的细节。李承乾谋反未遂,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不久之后就死去了。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无论是从继承关系上,还是政治实力上,都应该立魏王李泰为储君。但经过这次政治动荡后,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变得非常谨慎。他虽然更喜爱四子李泰,但李泰存在一些致命的问题,可能对唐王朝产生不利的影响。李泰虽然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但更偏向于那些功臣元老的子弟。这些人中虽然不乏才能之辈,但多是纨绔子弟,且与太宗朝旧臣之间存在隔阂。李泰具有雄才大略、政治野心,但这样的性格使李世民担心,一旦李泰继承皇位,可能容不得他的兄弟。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的悲剧在自己的后代中再次发生,李世民没有轻易地决定太子人选。
太子的另外一个人选就是李治。李世民虽然不看好李治,但李治的优点有利于唐王朝。首先,因李治在此之前从未被当作储君加以培养,所以并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在政治上,李治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能够被各方所接受;其宽仁孝友的品格,能够保持政治的稳定,而不至于发生大的动荡,这是守成之君所必备的。更重要的是,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对立李治持支持态度。当李世民对立李泰还是立李治犹豫不决,群臣也纷争不止之时,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表示坚决支持、誓死辅佐李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