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新人的似水流年》: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的第一句歌词就是“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这是形容美国在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上海呢?上海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世界上的大都会之一,它发展迅猛,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对于从未来过上海的阿雨来讲,上海是个未知数,她也没有想到这个城市会与她有什么关系。可是20世纪末的偶然相识和21世纪开局年的一次机会,则使她不知不觉和这座城市牵连起来。这次相遇已经成为她在中年阶段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作为2001年后的“新上海人”,她进行了一次不得不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的实践。一切,听阿雨细细道来。
追根溯源“新上海人”
1949年后,上海作为具有海派文化的“移民”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移民”上海的历史中止了。相反,上海向全国输出了上百万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知识青年和学者。虽然因军政人员南下、求学、干部调动、国家分配而增加了一些外来人口,但数量有限,直到近年才因大规模经济建设而有所扩大。外国移民先后迁离,至1976年时几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虽增加了不少外国常驻人员,但属于侨居性质者甚少。同样,国内流动人口虽经常有200万之巨,但属于“移民”的也不算多。
上海以国际一流大都市为重建目标,但以什么作为重建上海文化的目标呢?从哪里去获得新的上海文化的源泉呢?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上海需要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几十年沧桑,上一代“移民”走的走,老的老了,剩下的也早己上海化了;年轻一点的大多已是第二、三代“移民”,除了家庭的影响外,或许己与本地人无异了。当然本地人也完全可以创新,但“移民”文化离不开“移民”本身,所以“移民”是上海无法回避的问题。
据熊月之《上海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所述,1990年以来,上海逐渐开启了人才流动的阀门,对一些高级、专门、急需人才进入上海开放绿灯,对外来民工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1990年,上海市市长提出,上海要防止人才的“近亲繁殖”和地方化弊端,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安排外地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工作。1990年秋天,首批2600余名非上海籍大学生进入上海有关单位工作。1994年,外地来沪民工成为上海合法打工族,上海发放了两万多张“务工许可证”。1994年,浦东新区开始实行“蓝印户口”制度,一批外地来沪工作人员成为“新上海人”。“蓝印户口”制度,相当于国际通行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传统的户籍制度,是传统体制中最难突破的堡垒之一,它集中体现了计划分配、计划就业和职业终身制的弊端,限制了人员流动,妨碍人才优化组合。“蓝印户口”对传统体制是个重要的突破。到2000年底,上海共批准“蓝印户口”近3万人。1999年,上海取消了对外地大学生进沪数量的限制,大学毕业生只要找到接收单位,并符合上海市人才引进方向,则基本可以留沪工作,办理上海正式户口。这一年,全国毕业的留在国内工作的研究生,有14.05万人到上海工作,在各省市中名列第一。2000年,进入上海而非上海生源的高校毕业生有6.7万人。2000年,上海人口1674万人,其中非上海籍的常住人口353万,占1/5。如果加上流动人口300万,那么新上海人的比例已占1/3以上。
在这期间,高校有一个乒乓球联谊赛,出了个新条件,叫“新上海人”乒乓球赛。结果有的人是在第一代身份证办理之前就在上海上学、工作,身份证是上海的,户口也是上海的,即使出生在外地,也被划入上海当地人之列,不能够以“新上海人”身份参加比赛了。
近几年关于“新上海人”的称呼已在不知不觉地被淡化。2001年的上海,数量并不算多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技术新移民,也被称呼为“新上海人”,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个词。
主流媒体上称谓的“新上海人”是指为了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缓解上海市人力资源的不足而引进的高端人才。1988年开始,上海开始引入大量外省市人口,其中一部分精英在上海扎根发展,成为上海社会一股新生力量。不过,据阿雨个人的记忆,2002年上半年开始,上海对外来人才落户上设定了很多限制条件,如积分落户政策。积分落户的一个基础是居住证,居住证制度在上海实施已超过15年。自2002年6月起,上海首先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2004年又在来沪人员中扩大施行。
这个积分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加分指标、减分指标和一票否决指标。总的来看,持证人越年轻、学历或职称越高、专业越紧缺、纳税或其他社会贡献越多,积分就越高。
此次户籍改革继续立足上海实际,积极稳妥地完善落户政策,逐步建立积分落户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