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晚饭前后,一架从甘肃省兰州市中川机场起飞的飞机缓缓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飞机上走下七八位肤色黝黑的农民。
走在最前面戴着鸭舌帽的老人清瘦健硕,长途飞行丝毫没能让他感觉到疲倦,走出航站楼时脚下带风。他叫郭万刚,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场长。他的身后,依次是八步沙林场的职工,张润元、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王志鹏和郭玺。这些人,常年鏖战在西北腾格里沙漠南缘,压沙植树,守护生态。北京对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缘于课本和电视里的印象。
前夜,进京。这个消息让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周围村庄几户人家的灯火迟迟没有熄灭。穿什么样的衣服?有没有时间去天安门广场看一看,拍拍照?给家人和孩子带回什么样的礼物?同样没有去过北京,有些甚至连甘肃省省会兰州都未涉足的家属们,已经激动到无法入眠。
飞驰的汽车驶出机场,沿途耸立的高楼大厦却把车内人看花了眼。很明显,郭万刚常出门,对于车水马龙的都市丝毫提不起兴趣,他知道机场距离住宿的酒店还有一段距离,安静地靠在靠背上闭目养神。其他人就不一样了,贺中强嗓门最大,不断感叹沿途流光溢彩的风景;郭玺等人一边拿出手机拍照一边讨论汽车能不能驶过天安门广场,在他们眼里,天安门广场和北京是画等号的,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等于没来过北京,更何况,回到村里如果有人问起来,怎么能少了天安门广场的一段描述?
七嘴八舌的讨论让郭万刚坐不住了:“今天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咱们去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离得不远。”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几乎每天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活动,而这几天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正在国家博物馆进行的“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听到这个消息,一车人不但没能停止声音,反而因为激动而更加热烈地讨论起来。中巴车司机好奇地看了一眼倒车镜,车里这些人说着自己听不懂的方言,难道要去国家博物馆?
没错。这些农民第二天的确要去国家博物馆,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此刻,郭万刚耳畔响起了三个月前第五届CCTV年度慈善人物颁奖典礼上铿锵有力的话语:“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四万亩贫瘠的荒漠,两代人出征的疆场;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事实上,加上自己的侄子郭玺,已经是三代人在沙漠里奉献。
回过头,看着车里兴奋的人们,郭万刚心头突然有一丝欣慰,更有一丝酸楚。眼前的这些人,包括自己,从父辈开始奋战在沙漠里,种树,种树,种树!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来一趟首都,能够以农民的身份在大礼堂里走一遭。想到这里,他的眼眶湿润了。
郭万刚的思绪随着中巴车门的打开而回到现实。八步沙林场治沙的典型事迹,通过媒体不断报道已被全国熟知,人们将上世纪最早向沙漠挺进的六位老人亲切地称为“六老汉”,而他们的后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中,八步沙三代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典型陈列其中,此次林场职工一行就是受邀来京参观。
“何其荣耀,何其自豪!”躺在宾馆洁白的床单上,一向早睡的郭万刚失眠了。
不管睡得多迟,林场的生活习惯都会让他们早起。12月20日清晨,八步沙林场老老少少的职工都准时起床了。
首都国家博物馆门前,“伟大的变革”五个大字巍然矗立,见证这一载人史册的历史时刻。
走进国家博物馆,中国四十年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征程,如五彩画卷般呈现于世人面前。
在美丽中国建设展区,有一块展板格外引人注目,展板上六位脸盘黝黑的中年汉子成为展区的“焦点明星”,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拍照、了解情况。照片中的“明星”正是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治沙人的先行者。
“古有愚公移大山,今有老汉治沙滩。”这块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鲜活地讲述了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一代接着一代干、誓让荒漠变绿洲的感人事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