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是按一定方向呈带状延伸的山体,山岭的最高点称为“峰”。之前零散地写过雁荡山中的几处景色,但没有对雁荡山的高峰们做出记述,总感觉对温州的美景有什么亏欠。
绵延数百公里的雁荡山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中雁荡、南雁荡、西雁荡和东雁荡。世人说“雁荡山风景区”时多指雁荡山风景的代表:北雁荡。其他部分则沉默地陪衬着,烘托着灵峰、灵岩等景观的壮丽。然而我到中雁荡与南雁荡游玩时,却感觉它们不是红花边的绿叶,而是等待被发现的明珠。且看上面吴畦所作的《登明王峰》吧!上可手触星辰,下可俯视红尘,山内有霁雨、孤钟、游云,又有冷霜、群雁、明月。南雁荡的至高点,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明王峰,景色丝毫不逊于北雁荡。
而且,来到中雁荡与南雁荡,我还各收获了一个动人的传说。每座高峰都曾经被一位高人选作修炼之地,为了纪念他们做出的贡献,后人尊称他们为开山祖师。
中雁荡的图腾是玉甑峰。古人在记录地理地形时会为山写“山志”,而中雁荡山过去的志名就叫《玉甑峰志》,其在中雁荡景区中的地位之重可见一斑。 峰的地位来源于它在海拔上的孤高。一峰独出,万(岭)伏首,登临普通山坡,看到的只是周围的山色、身边的溪景,站到山脉的最高点,人才会产生“俯瞰众生”的感觉。这种感觉中有畏惧,有震撼,有满足,它自然而然地生发于人的心中,仿佛一种生物的本能。有时在纪录片里看到猛兽猛禽站在峰顶俯瞰的画面,我也会悄悄猜测,这种登高的感觉是否为各种生命所共有。
宋代诗人王十朋在《又书岩上》一诗中描述过玉甑峰的状态,诗云:
十里湖山翠黛横,两溪寒玉斗琮垮。
路从飞鸟上头过,人在白云高处行。
恰如诗中所说,十里湖山,两溪寒玉是美的,然而在飞鸟之上,让人在云中穿行的玉甑峰才是这一带的统领。没有它做主心骨,整片山区就像是散落的玉石,缺少统一的美感。玉甑峰出现后,一切山水才有了结构,有了灵魂,能够让人在游历之后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的下半部分是:
岩下行田谢康乐,洞中辟谷李先生。
凭栏不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
谢康乐指的是在温州做官,写下无数山水诗句的谢灵运。而后一句的“李先生”,就是我所说的中雁荡开山祖师李少和。在玉甑峰的上半截,藏着一个洞中套洞的玉虹洞,这是宋代进士李少和当年栖身修炼的场所。 李少和名士扬,字性柔,别号少和,据传是唐朝宗室的后人。据《温州府志》记载,北宋初年,李少和考中了进士,一度担任过教授经学的太学博士。但不久之后,他决心告别宦海生活,回到家乡,钻研自己喜爱的岐黄之术。小有成就以后,则开始了云游四方、行医救人的旅程。百姓们既感激他的医治,又敬慕他那种仙风道骨的感觉,都叫他“少和仙”。
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李少和来到了白石山。当时他遥望玉甑峰,看到此峰擎天拔地,山幽洞邃,又环绕有神奇的彩云,就将自己的修炼地点选在了这里。淳化年间(990—994),宋太宗把他征召过去,询问之后,也与道术有关的事,一连许多天。但李少和无意用自己的心得来博取金银财宝,不久就苦苦请求皇上放自己归山。宋太宗也表现得很大度,亲笔写下“第一山”赐给李少和,就放他回去修炼去了。然而到了至道二年(996),宋太宗想起这位隐士,又将他召到了便殿,先后要给他赐命服,建坛宇,但李少和都推辞了。他说:“我住在岩石之下,就可以大体免受风雨淋湿了,不用使用国家的费用来为我营建屋舍。”太宗听了他的话喜上眉梢,赐予他太祖容像的画卷,御书四十卷,以及周天星斗剑、石鼎、石铫、香茶、药囊、黄金等物,再不容他推辞。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