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如此缘分(精)
0.00     定价 ¥ 56.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54310281
  • 作      者:
    林惠聪
  • 出 版 社 :
    羊城晚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的文字朴素真实,感情真挚不做作,看似随笔闲话日常的同时,随处可见作者生活的智慧、从容的心态,而读者在平凡的烟火气中也能体悟到许多人生小哲理。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触角,用细腻入微的感知,记录了生活中的点滴。真情流露,是这些文字历经十年不变的基调。从这些鲜活生动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生历练之路,也看到了他对文学由衷的热爱。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惠聪,广东省惠州市人,祖籍汕头潮阳。中国民间 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惠州市民 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惠州市评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小小说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红豆》《嘉应文学》《小小说月刊》《羊城晚 报》《南方都市报》《惠州日报》等报刊。《猫的故事》入选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 合测试题(2020安徽版)。出版有散文集《遥远的 梦》,与邹永祥合作编写《惠州西湖大事记》。
展开
精彩书摘
“阿嫲叫”是惠州著名风味小吃。名字听起来有些怪异,其实是一句本地土话,阿嫲即奶奶。据说“阿嫲叫”最早出现在清末年间,小贩沿街叫卖,总会吸引一大群小孩围观,小孩无力购买又不愿离去,阻碍小贩经营,小贩只好高喊“阿嫲叫了”,小孩这才四散回家,久而久之,这句善意的谎言就成为这种小吃的名称。“阿嫲叫”外表是一层经过调味的面粉浆,里面包裹着萝卜丝、虾米、肉粒等馅料,用油炸得金黄酥脆外香内甜。当你一口咬碎香脆的表皮,鲜甜的汁液在口腔里喷射而出,一种幸福感立刻就会弥漫全身。在童年的我眼中,“阿嫲叫”是全天下最好的美味,还有什么比“阿嫲叫”更好吃的东西呢?
每当夜幕降临,水东街退去白日的喧嚣,就会有许多摊档架起油锅,一边制作一边售卖“阿嫲叫”。水东街是当时惠州人流最为密集的商业街道,也只有水东街才有人售卖“阿嫲叫”,往西过了东新桥,或往东进入惠新西街,就再也见不到“阿嫲叫”的踪影了。夜幕下的水东街到处飘荡着“阿嫲叫”独特的香味,但我从不敢正眼去看那些摊档,那一个个金灿灿有如笑脸般的“阿嫲叫”实在是太诱人了,它让我心里难受——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除了过年拿到“利是”,我是没有能力去品尝“阿嫲叫”的。而舅舅的关爱让我燃起了欲望,此后我的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盼望舅舅到来。足足一年以后,舅舅才再次来到惠州。舅舅还是一样带着我出门办事,但不知何故却再也不买“阿嫲叫”了,这让我伤心欲绝。
那天晚上,我和舅舅走下东新桥进入水东街的水东西路,远远地望见航道局客运站大楼门口那档“阿嫲叫”。夜晚的水东西路非常冷清,“阿嫲叫”油锅下摇曳的火光显得特别刺眼。我的心跳加速、手心冒汗,但很快我们就从“阿嫲叫”摊档跟前走了过去,舅舅没有任何表示。不过我并没有气馁,因为知道水东街还有很多摊档售卖“阿嫲叫”,满怀希望令我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水东西路只是短短的一小段路,我们很快来到了包公巷。
包公巷虽然叫“巷”,却是大街,是连接水东东路的十字路口,也是水东街最为热闹的中心地带。入夜后的包公巷成为孩子们的乐园,往来穿梭、嬉笑打闹的小孩子在此流连忘返。这里有一家电影院,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摊档:卖水果的、卖凉茶的、卖糖水的,以及卖各种小吃的……当然,最多的还是“阿嫲叫”摊档。“阿嫲叫”油锅里发出“嗤嗤”的响声,香气弥漫在包公巷的上空。
我紧张地来回瞪着那些“阿嫲叫”,露出贪婪和渴望的目光,并故意放慢脚步,但舅舅始终目不斜视,用力拉着我的手大步穿过包公巷。我不禁大失所望。一步一步远离包公巷,我的心也一点一点往下坠落。
P3-4
展开
目录
家庭篇
水东街的“阿嫲叫”
一件白衬衫
谈读书
提琴之恋
母亲种花
儿子高考——日记三则
北京纪行
我的女儿
六一儿童节
我对教育的一点体会——学校发言稿
北京纪行之二
节日感怀——日记三则
东坡亭
紫西岭
小区的山
社会篇
远去的惠州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东江义工活动日记(节选)
水煮鱼
我如何开起餐馆来的
店里的年轻人
隔壁店的老板娘
猫的故事
记巴山先生赠书
“鹊桥相会”
博客上偶遇黄馆
悼吴军
一盒茶叶
好风凭借力——记惠州日报社编辑祁大忠先生
中医门诊
闲话体检
痛风
住院记
七夕随想
值班散记
森林天堂——记惠东古田自然保护区采风
遭遇黄牛党
新疆游记
饮食篇
东江盐焗鸡
袖珍甜粽
一根筒骨
鲫鱼
论早餐
青口
话说水鱼
蛇年说蛇
私房菜
关于保护狗
天光牛肉
黄鸭叫与回头鱼
评论篇
小议惠州城市的建筑特色
婚姻是什么
巴西,还是巴西吗
也谈海子
与版主关于人文主义的争论
悲情的蓝天柱
我对读书与写作的感悟——小小说大课堂讲稿(节选)
艺术的神似与形似——评杨丽萍的《雀之恋》
多元的创作理念——浅析《惠州市小小说十周年精选》传统的写作
手法
虚构篇
一块钱
点菜
送书记
修车
酒量
如此缘分
看海
救赎
小赌怡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