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碎金文丛)》:
我经过屡次访问,知南洋迁民的社区,历史最久而人数最多者在潮汕及厦门近处。乃着手在广州招请说汕头话的调查员十余人,前往汕头,在澄海县属樟林镇住下,以推行调查的工作。樟林在汕头东北约60里,计七乡一镇,互相毗连。最近一百年以来往暹罗者人数逾五千,往南洋他处者亦不少。樟林的邻村是东垄,近海,往昔帆船俱在东垄出口。近来南洋迁民往往自樟林赴汕头候轮渡海。当最近一次的迁民运动正在进行时,迁民领袖及地方绅富,为便利交通起见,自樟林至汕头,先筑轻便铁道,用手推车,每车可坐四人。当轻便铁道初筑时,原拟架大木桥于韩江之上,但因工程欠佳,桥成不久即塌,以致不能采用,听说其弊由于经手人吞款所致。轻便铁道的路线,只好绕道至樟林,后因经营不得法,将此路抵押于台湾银行。现在自樟林至汕头的主要交通方法,专恃公共汽车,其经费、建筑工程与经营,大部分依赖南洋华侨或已归国的迁民与侨民。
汕头是近代化的市镇之一,其繁盛的起源,借重于南洋华侨者甚多。汕头的市房和广州、厦门的市房有高度的相似。有许多是一层的楼房,楼底下做铺面,深一丈六尺,宽一丈二尺,楼底空处靠前面部分,作为行人道,及货品销卖场。楼底后部是房子,那即是店。这个楼底用四柱支起,前面二柱行路者俱能看见,后面则否。楼上是卧房,家人及一部分店员即住于此。据说这种建筑的模型,是受葡萄牙人到汕头经商以后的影响。葡商的影响尚不止于此,据说吸鼻烟的习惯,亦由他们传入。樟林的乡绅,有时出示磁鼻烟壶,壶质与壶面的花纹,颇有甚精致者。吸时用小竹片自壶内拨烟少许,置于圆磁片上,然后以食指纳入鼻孔,这些鼻烟壶,原来由葡人带入,以后渐由本地仿制。
汕头某名绅,常与欧美商人往来,并常为他们所雇用。他是一个地道市侩,遇事没有主张,惟洋人的命令是听;雇主对于他,和主人对于仆役一样。这绅士日日不得闲,一日之间亦甚少空闲,但其所忙碌者几尽是替雇主赚钱的勾当。他是小康之家,屋内的陈设中西合璧,但俱未到好处。生活习惯模仿欧人,最显著者是纸烟、扑克牌、咖啡、烟斗及白兰地酒。此人毫无思想,对于本地的大事如繁荣的原因、迁民运动等问题等,俱不感觉兴趣;但此人名誉甚大,几乎家喻户晓。我疑心欧商最能利用这一类的人,以增加自己的利益。当中外初通商时,欧人因言语不通,不能和中国人直接交涉,往往依赖初通英语的汉人作翻译。这些汉人大致贫而不学,志在求利。我国的旧有文化既所不解;对于欧人的生活亦只模仿其最粗浅者。习俗相沿,至今仿佛成一特殊阶级,前述某绅即其典型人物之一。
汕头海关税务司是中国人,但实权操于一位英国人之手,此某英人是酒仙,一日中只过几小时的清醒生活,余时俱在酒中寻乐,但少见其大醉,因其有过人的酒量。此君鄙视中国人,很少请中国人到家作客。虽在中国服务逾二十年,极少与上等社会有接触的机会,平时所周旋者,俱是铜钱眼里翻筋斗的人。他是旧式的“中国通”,将随帝国主义而消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