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分析、汇通、归纳了古典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宗教的诸多论题,尤其以涂尔干、西美尔、韦伯、贝拉、福柯等的经典理论为阐释的根底,同时博引宗教学语义场所辐射到的宗教原典、经院哲学、教会法案、文学等话语体系,丰富并巩固了全书的论证机理,是宗教社会学领域在中文世界中的一本较为全面、深入的解释性著作,具有可观的学术价值。
《圣俗之间:从韦伯到福柯》:
简而言之,西美尔是通过两个方面来阐发货币经济中所蕴含的“宗教信仰”质素的:首先,对货币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信仰是同质的,二者同属宗教信仰这一范畴,虽然一个是一般的宗教信仰,一个是纯粹的宗教信仰;其次,货币的距离化效果对于“信仰”有着特殊意义。当然,西美尔本人对货币的宗教信仰因素的分析并不是系统的,在《货币哲学》中明确涉及“信仰”的主要体现在第一个方面。关于货币的纯粹交换功能,西美尔所言甚多,“信仰”反倒只是一种次要的分析变量,尽管绝非无足轻重;而距离化效果实质上已经论及了现代文化中的生活风格。但是,西美尔的论证是否毫无漏洞呢?我以为,并非如此。虽然他扩大了“宗教信仰”的外延,并始终谨慎地将对货币的信仰视为与纯粹的宗教信仰有所区别的一般性的宗教信仰,但是,他的确在这一问题的论述中出现了一些矛盾与含混的地方。
第一,西美尔对货币的纯粹交换功能的解释,实质上已经否认了对货币的信仰乃是一种宗教信仰。西美尔认为,货币具有价值不是由于它自身是什么(质料价值),而是由于它所服务的最终目的。货币在最初能够行使功能是因为它具有内在价值,但随后它之所以具有价值,则是因为它能够发挥这些功能。作为一种纯粹的符号,货币之纯粹存在形式就是交换与度量功能。交换之外,货币毫无意义。货币的纯粹交换功能使得它几乎可以与任何事物、任何价值进行交换,因此,它可以在任何目的序列中居于绝对手段的地位。易言之,正是功能价值与质料价值的分离才使得货币成为货币,使得它发挥着纯粹的交换功能。
在此,西美尔将货币与宗教进行了类比:与特定的宗教信条的内容相对照,宗教情感(即宗教性)是普遍的。将货币与宗教联结在一起的关键在于:与它所服务的特定目的相比,功能是普遍的。一种金属成为货币是通过它的纯粹交换形式而实现的,正如超世俗观念吸取了宗教情感功能而发展成宗教。在此,西美尔对“形式”与“功能”这两个概念的应用表现出一种可交换性。宗教性之于宗教教义,即如同货币的交换功能之于货币的质料。换句话说,不论是宗教教义在历史中的演变,还是货币质料的变化,宗教性与交换功能都是普遍的。可以看出,西美尔的确有意在现代人对货币的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建立起联系,从他在《货币心理学》到《现代文化中的货币》再到《货币哲学》中一再提及货币与上帝的等同性,亦可看出这一点。
但是,即便对货币的信仰确实是宗教信仰,那么,它的交换功能亦无法将对它的信仰固定在货币本身。宗教性源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对于人的生存、社会的维系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社会本身即为互动。然而,宗教性并不是由宗教或社会主动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自发地形成的,是宗教性的对象化冲动将信仰需要投射到了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信仰对象(货币或上帝)上。因此,并非宗教创造了宗教性,而是宗教性创造了宗教。根据西美尔的理解,由于社会形态是由宗教性渗透的内容,这将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结构决定了它们必然成为宗教性的生活与活动领域。易言之,宗教性既在宗教形态,又在社会形态中付诸实现。乍看之下,货币与宗教一样,同属一种人为的创造物,并反过来通过社会化作用强化了对它们的信仰。但是,西美尔忽视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论是军队之于军人,祖国之于爱国者,还是人类共同体之于大同主义者,前者都是直接而确定的信仰对象。例如,一个人可能同时是爱国者和大同主义者(此处之所以不以宗教为例,是因为西美尔将对货币的宗教信仰限制为一般的宗教信仰,而非宗教领域中纯粹的宗教信仰。为了使比较在同一层面上进行,笔者特意避开了宗教,而以他经常提及的祖国、人类共同体为例),但是,祖国与人类共同体对他而言,均为真实的信仰对象,在这种信仰关系中:(1)神圣性、献身性、忠诚性等心理一情感特征指向的就是祖国和人类共同体本身,而非其他;(2)祖国、共同体作为信仰对象,能够为信仰主体提供一种生活目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
导论 现代世界中的宗教
一、自然与历史
二、卢梭的历史哲学:从自然状态到社会状态
三、康德的历史哲学:大自然的天意
四、现代世界的诞生
五、宗教社会学:从韦伯的新教命题谈起
第一章 “上帝死了”之后的宗教问题:以涂尔干与西美尔为中心
一、上帝死了
二、宗教的真实性
三、引进新神:涂尔干与西美尔的宗教社会学中的“上帝”
四、宗教是如何可能的?
五、圣俗之分
第二章 宗教与知识论
第一节 涂尔干的知识论:宗教与概念
一、引言
二、原始分类与科学的同源性
三、范畴
四、概念与人性的双重构造
第二节 西美尔的相对主义
一、引言
二、相对主义与形式社会学
三、韦伯与西美尔的一个比较
四、相对主义的核心:互动
五、宗教与社会
第三章 宗教与货币
第一节 宗教与货币的形式相似性之一:信仰
一、引言
二、宗教信仰
三、对货币的宗教信仰
四、宗教信仰还是系统信任?
第二节 宗教与货币的形式相似性之二:统一性
一、货币与社会分化
二、货币与个体自由
三、货币的统一功能
四、现代人的疏离感
……
第四章 宗教与法律
第五章 宗教与秩序
第六章 宗教与权力
第七章 宗教个体化的两种模式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