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西南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审美研究
0.00     定价 ¥ 55.00
深圳南山图书馆
  • ISBN:
    9787569047448
  • 作      者:
    许岚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岚,女,博士,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贵阳学院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经典文献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专长为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等。2001-2017年任教于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7年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入职贵阳学院。2018年荣获贵阳市高层次创新型青年教师称号。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获得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西南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审美研究》一书得到贵阳市财政支持贵阳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项目[WY-2020]资助。
展开
精彩书摘
  《西南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审美研究》:
  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识体现在苗族个体的生活方式上,这和苗族的族群生活方式具有同一性的特点。苗族长期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威胁和外族统治的压力,苗族深知唯有将个体生命和整个族群的利益视为一体,才有战胜困难、摆脱危机的希望。苗族在生命存在中,选择了最为本真的方式。苗族的婚姻观念体现了对生命的传承模式,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意义。
  例如,向启军在散文《远徙的魂》中处处体现了苗族群体在迁徙途中的集体意识。文中描写道:一只只独木舟、一只只水筏上载着紧张激动的人群,一个民族在渡河,度过死亡、渡向彼岸、渡向生存。波涛滚滚,敌人强大,苗族也不会屈服。即使被打败了,这个民族也不会毁灭。迁徙的队伍哼着忧伤的歌,但不会绝望,队伍越来越壮大强健。夜深了,妇女们没有睡,为男人老人小孩编织着草鞋,缝补着衣服,等待天亮时再次启程。
  杨嘉莉在小说《梦归家园——一部苗族家庭回忆录》中写到了“我”的家人和其他苗族人在迁徙途中。苗族人分工合作,男人们在四周巡逻,守护家人。女人们陪着孩子,做着饭。男人们则逃进丛林,继续寻找走散的家人。苗族人期待着有一天大家能重逢。书中描写道,苗族的白苗和绿苗原本并不来往,但在艰难的情形下,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安慰,共同生活。他们感觉自己都是苗族人,有着共同经历的民族,尽管他们说话的语调不同,一种圆润悦耳,一种明快简洁,但他们都明白,不同的苗族方言都是在共同的境遇下产生的,在丛林中,他们明白了他们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帮助,苗族人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已经住下的苗族难民给新来的苗族人一些毯子、塑料和竹子。在苗族人面临共同的困境时,他们尝试将不同支系间的距离拉近,学会了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在王伯理的诗歌《我知道的亡者》中,他将蚂蚁拯救同伴和苗族拯救同族相比。王伯理在诗中提道,蚂蚁有着吃掉同类的天性,不过,在危急时刻,它们就像人类一样把将死或已死的同伴带走。此外,王伯理将蚂蚁觅食的情景和战争的场景相联系。诗中提道,战争的场景显现在“我”的脑海中,正午,丛林,无家可归的苗人,苗人四处藏匿,他们为了寻觅食物而遭到敌人的袭击。尽管他们奄奄一息,同伴仍对他们不离不弃,将他们从炮火硝烟中带离。和其他迁徙苗族一样,王伯理也经历了战争、家人分离、食不果腹等痛苦。在写给战场上兄弟的书信中,王伯理提道,“我”为自己的逃离感到忏悔。“我”仅能用文字祈求祖先拯救你的灵魂。童年,“我们”一起骑着神圣的水牛,相互嬉戏玩耍。“我”多么希望风儿能将你带到“我”的身旁。
  苗族人在危难时刻,都以民族整体的安危为己任,每个人都在为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苗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男女老少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战胜危机,才换取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是苗族人以真为美审美意识的体现,是苗族人对民族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是每个苗族个体对民族尊严最真心的维护。
  在“五缘文化”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苗族的血缘文化,其核心内容则是苗族的婚姻文化。苗族婚姻是扩大族群力量的有效方式,对族群成员的婚嫁也有一定的限制和要求。苗族人一般不允许和外族通婚,目的是保障族群关系的纯洁性,避免族群文化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同化,并确保本族血缘的纯洁、种族的纯正和文化的传承。苗族婚姻制度的第二个原则是同姓不婚配。同姓主要指较近血缘关系的族人不允许结婚,目的在于保障生命延续的质量。苗族的婚姻文化是对生命自然属性的体现。在满足苗族婚姻制度要求的前提下,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苗族的婚姻制度对增强族群的内部凝聚力、促进民族的繁荣昌盛大有益处,苗族的婚姻观也体现了苗族婚配方式的民族意义和社会意义。
  韩棕树的小说《苗山悲歌》讲述了石三哥和一位施姓美女在对山歌的过程中相互产生了好感,并通过对歌得知对方姓名的故事。美女叫施黛妮,在歌声中石三哥把“施”理解成了“石”,苗族规定同姓人不能结婚,这是苗族人千百年来的规定,犹如神圣的法律一般,谁也不敢违背,因此这段姻缘以夭折告终。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总体框架
1.4 重点难点
1.5 主要目标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苗族迁徙历史和苗族审美意识
2.1 劳动为美意识
2.2 悲壮为美意识

第3章 苗族生活环境与审美意识
3.1 苗族的自然美意识
3.2 苗族对自然物态的审美表达
3.3 苗族歌舞艺术的审美表现

第4章 苗族文学的审美内涵
4.1 崇生之美意识
4.2 真善为美意识
4.3 生态为美意识
4.4 神巫之美意识

第5章 苗族现当代文学的美学范式
5.1 阴柔之美
5.2 尚力之美
5.3 拙稚之美
5.4 繁复之美
5.5 狞厉之美

第6章 苗族女性之美
6.1 苗族迁徙历史和苗族女性之美
6.2 苗族生活环境和女性之美
6.3 苗族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6.4 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的苗族女性之美
6.5 苗族女性形象生成的原因

第7章 苗族生活艺术中的“美”的形成和体现
7.1 苗族服饰之美
7.2 苗族歌舞之美
7.3 苗族仪式的美学表现
7.4 苗族民间传说之美

研究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深圳南山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请使用强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