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
二、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可谓抓住要害、切中积弊。如果我们不大力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污染会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即使经济增长了,收入增加了,老百姓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产生强烈的不满。
环境问题通过发展来解决。实践经验表明,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保护生态环境也不是要舍弃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源源不断地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环境也是民生。这个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生态文明也是民意所在。中央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正是与老百姓的想法一致。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之所以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最根本的就在于不断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实践证明,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问题依然是民心之痛、民生之患。要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做起,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如何保障人民的环境福祉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行经济与生态共赢之举。新时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并不是要求我们将人的需要放在次于生态环境的地位,更不是置人类自身发展于不顾,而是既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又满足人类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换言之,在践行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二者的统筹兼顾。首先,要大力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实现产品生产绿色化。我国的许多经济产业,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往往秉持一种经济至上的发展理念,常常忽视产业发展对现有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而现在,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低碳化的绿色发展方向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环境友好型的优质产品也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坚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的发展理念。人民的美好生活从来不是单纯地对发达物质文明的追逐,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无法囊括民生的全部方面。只有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地充满幸福感。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是实现民生福祉的要义所在。
……
展开